【案例】争座悲剧引反思:我们的“谦让”文化去哪儿了?(3)

【案例】争座悲剧引反思:我们的“谦让”文化去哪儿了?(3)

比如新闻中的“抢座矛盾”,无论自己有没有抢到座位,都不妨学会谦让,让年龄大的长者先坐,用和气和微笑接纳对方,“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对方肯定会在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动和感触。退一步,就能让公共秩序和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好心情。

一直以来,在社会激烈竞争中,人们争强好胜的性格得到了高度强化,不少人的隐忍、谦让、平和、安静等精神风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动辄暴戾、震怒、狂躁以及互不相让的对抗。遇到问题,总愿意用暴力和暴戾性情去解决,选择“恶向胆边生”的肆意对抗,给自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在心理幸福指数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努力纠正这种误区。

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会不断增加,为了提高个人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我们应该多倡导社会化的宽容文化,多学会在幽默、豁达和达观中舒缓矛盾,调节自我。“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多宽容他人,原谅无知;多谅解他人,学会吃亏,并使之成为一种价值观,就能为社会和自我带来更多快乐、幸福、温暖。

【启示与思考】

又是一场悲剧,这起悲剧还是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打架。近两年来,新闻媒体披露了多起公共交通工具上打架事件。飞机上打、地铁上打,各类媒体披露的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拳脚相加的打架事件此次彼伏,打架的人不分男女、无论老幼,稍有不如意皆火冒三丈,张嘴就骂、抬手就打。有人认为此为突发事件,谁没个脾气?有人对此表示愤慨,认为这部分人没素质,一点小事儿就能打起来;更有人疾呼,频繁发生的此类事件凸显社会荣辱观和社会公德的缺失。

一个国家的国民出行行为是否文明,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国民素质的高低,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倡导多年,文明出行是保证交通顺畅,减少交通事故、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文明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日前发生的多起公共交通工具上打架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这严重影响了他人出行安全,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许多打架事件,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以双方当事人讲和为主要目的,很少出现有关执法部门的严肃处理。

笔者认为道德的呼吁已很难约束住大家的“拳脚”,简单的教育、引导以及批评将很难减少或消除此类事件,在这类事件中,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公德,还缺少着相关制度及管理部门的有效作为。在文明出行方面,除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外,相关治安管理部门,更应在管理方面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文,当乘客一旦因“一时冲动”涉及危害公共交通正常运营时,公安管理机关也将根据严重程度对当事人依法予以法律制裁。

同时,广大民众在出门时火气也不要那么大,该忍让时还是要多忍让一些,不要让这样悲剧重演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