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如何评价本届政府的行政改革?(3)

社会如何评价本届政府的行政改革?(3)

(五)对本次国务院机构调整的基本看法。

优化政府结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制保障,也是避免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淡化机构调整、突出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机构整合,使国务院的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从被调查对象对本次机构调整的总体反映来看,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部制改革并不是部门越少越好。在回答“你对本轮大部制改革的基本判断”问题时,回应最多的是“部门并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要理顺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占58.52%;回答“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依然较多,行政效能不够高”的占46.09%。另外三个选项,基本相差不远:包括“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大部制模式来管理社会”的占39.08%,“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占32.04%,“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工作,为避免走回头路,可先在一些地方搞试点,先行先试,待时机成熟之后推向更广范围乃至全国”,占26.85%。因此,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置好政府的组织框架,使其相对稳定、有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对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评价最高。在回答“ 您认为在此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中那几项改革社会最认可”这一问题时,被调查者的评价次序是:“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评价最高,占47.49%,“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占43.48%,“撤销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占41.48%,“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占21.64%,“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占15.63%,“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占14.43%。这说明不管是公务人员、企事业人员还是基层民众,都对与民众关系最直接、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最关注,给予了较高评价。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公众的期盼。

第三,对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最为期待。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心声。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说到底都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对此,被调查者普遍对这个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比如在问到“下一步行政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时,有59.32%的人回答“十分赞同,很有必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有33.67%的人回答“支持,但在实施时会有一定困难,比如有些地方经费财力不足等”,两者加起来高达92.99%,充分反映出社会对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期待和盼望。

(六)对转变政府作风,改善政府管理方式的看法

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在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过去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都与政府自身改革相对滞后有关。因此,许多群众反映说,我们改革公众的、改革社会的,相对改的快,如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而改到政府自身的问题,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阻力,比如“三公消费”改革、提高政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改革等。为了了解被调查者对这方面的问题的真实看法,我们主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调查。

1、对中央转变作风的八项决定能否持续有一定担心。比如在问到“中央八项规定初见成效,您对这种效果的持续是否有信心”时,有31.86%的人回答“充满信心,中央领导带头执行,以身作则”,有28.46%的人回答“比较有信心,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强的威慑力”。两者加起来共60.32%。但还有26.65%人回答“很多地方在执行八项规定时有些偏差,形式主义比较重”,28.46%的人回答“担心时间长了,八项规定就如同一阵风飘忽而过”。两者加起来也高达55.11%。这说明一方面多数被调查者对转变作风的八项决定实施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但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依然难以打消,这种矛盾心态从反面证实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有可能出现的反复性。

2、对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的评价不高,对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的建立,有很高的期待。如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政务公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时,被调查者回答结果的排序依次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和“信息公开不全面”(47.29%),“政府部门主观意志太强,公开的随意性太大”(44.49%),“公众参与渠道较少”(42.28%),“信息公开渠道不畅”(28.46%), “能在网上办理的事项太少”(24.05%)。这说明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官员和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基层普通民众等,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

在回答“您认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对于反腐败有多大的作用”时,有52.1%的人回答“作用不可估量,将从根本上打击腐败”和“作用很大,对减少腐败有积极效果”,这说明多数人对于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的反腐作用是肯定的。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有34.47%人回答“不好说,取决于配套措施和最高层的执行决心和力度”,有15.63%的人认为“没什么用,现在房产信息、金融账户信息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联网,很多官员还在和纪检部门‘躲猫猫’”。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要建立有效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还必须跟进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改革和举措。

为了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不动产登记制等政府管理基础性制度的看法,本问卷专门设立了一个调查题目。如在回答“ 通过本次改革,要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公民代码制和组织机构代码制。这些基础性制度的建立,你认为会对政府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有70.34%的人回答能够“大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还有23.25%的人回答“为查处贪官、遏制灰色收入的泛滥、企业违规行为提供了重要手段”,只有13.63%的人回答“只能是花了大笔钱,不会收到多少实质性成效”。这说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建立政府的上述基础性管理制度不仅支持,而且对其的作用也有比较高的期待。

3、对政府自身的公信力有巨大的担忧。政府公信力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为了了解被调查者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我们设计了专门问题进行调查。比如在问及“目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如何?如果以百分制来打分,您会选择多少分数”这一多选项时,认为我国政府公信力强、打90-100分的,只占3.61%,认为“政府公信力比较强”、打分在80-90分的占14.43%,两者加起来只有18.04%。而认为“政府公信力一般”、打分在70-80占32.87%,认为“政府公信力比较差,老百姓对政府信任度越来越低”、打分在60-69占29.26%,回答“政府公信力非常差,民愤很大”、打分在59分以下的占12.83%。后两项加起来高达49.7%,几乎达到一半。有的在“其他意见”中留言认为,“政府谈不上什么公信力,而是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践,老百姓在有些地方连镇政府的门都进不去,关键要解决最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有的甚至留言说,“不知道打多少分,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已无公信力”,“越在基层,越欺骗,忽悠老百姓”。

上述调查结果很发人深省。因为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党政领导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普通民众还是比较少的。连这些完全在体制内的重要成员,都对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如此担忧,确实说明问题的严峻性。如果我们再不采取严厉举措,改善公共治理,约束公权力,政府公信力下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