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如何评价“公车司机辞职潮”的价值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评论员都意见一致。在《华商报》上,龙敏飞表示,“公车司机辞职”见证车改摸到了石头。就公车司机辞职潮而言,这见证了公车改革的成效,让制度善意得到一定的落实。这意味着,之前关于公车改革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是摸到了石头,动了一些人的“蛋糕”。《新华日报》则援引网友@新闻前沿网的微博观点指出:这一现象凸显“领导身边人”不再“牛”,这是“三公改革”成效,受益的将是大多数。这,才是制度公平之所在。
不过,谢伟锋显得并不这么乐观,他在红网评论频道表示,五名公车司机辞职只是“少数派报告”。深入一看,才发现这个某机关大院也只有五名公务车司机辞职而已,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潮”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关于“取消一般公务车”对于公车司机这个群体具有深远影响,但在很多地方,还是“只听楼梯响,未见下楼人”。同样,去年一整年的禁令也让公务员们叫苦不迭,从而制造出不少要“走人”的舆论泡沫,然到现在来看,也仅仅是种撒娇而已。他认为,公车改革,以及更高级别的政府改革,都是路漫漫兮其修远的过程,鉴于已经是啃硬骨头的阶段,所以说要看到让人满意的成效,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而如果就是因为有五名公车司机辞职了,大家就纷纷解读成改革已经触动到“既得利益者”并可以点赞,那就完全跑偏。
同样不认同“辞职潮”说法的,还有连续十余年倡导“叶氏车改”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他在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个别地方出现司机辞职,还不能算是“潮”,不过让他感到可以期待的是,鉴于车改以2014年、2015年为期,“辞职潮”会在下半年或者明年到来。
一个真正的“公车司机辞职潮”真的会到来吗,那个一直存在的巨大的灰色地带会被铲除吗?如果说公车司机的“六宗罪”根在领导,那么领导的根又在哪里呢?这些仍旧值得追问。
【启示与思考】
公车司机,作为领导者“身边的人”,其调动各种资源的能量也是大得惊人,可以转化为“灰色收入”,更甚至还能利用管理的漏洞,把公车当成“摇钱树”,牟取“黑色收入”。比如用加油的名义“摇钱”,用维修的名义“摇钱”,媒体曾披露某地一辆公车一年内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公车“摇钱树”上“摇”下了多少钱,由此可见一斑。
去年各地陆续推行的公车改革和两办、中纪委相续发布的十四项禁令,润物细无声之中,化作带电高压线,开始倒迫领导干部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从去年中纪委的反腐工作可以看出,中央对领导干部贪腐本身的关注,逐步放宽到领导干部身边的司机、秘书、家人,对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生活作风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车司机们“寻租”的空间越来越小,“灰色收入”已越来越少,“黑色收入”更是不复存在。
公车司机辞职潮或许是个好起点。对政府机关队伍而言,让那些不愿“公务”而只想以公谋私者出局走人,也是“清理门户”,不但有助于裁减冗员,亦有利于重塑形象。而对公车司机来说,可以“趁现在还年轻,出去闯一闯!”凭一己之力打拼世界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坐等捞取已成过街老鼠的权力“好处”。
灰色收入与黑色收入,仅一步之遥、一线之隔。据以往查处腐败案件的经验,很多领导干部身边人——司机、秘书、家人,是别有用心者重要的突破口,是千里拒腐长堤上的蚁穴,也是各级组织反腐败体系上的“后门”,最容易被带着腐败“木马”的各种花招攻陷。从去年中纪委的反腐工作可以看出,中央对领导干部贪腐本身的关注,逐步放宽到领导干部身边的司机、秘书、家人,对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生活作风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正是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细节、惩防并举的做法,真正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众多的前所未有的“条条框框”,有效限制了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各种灰色收入。部份公车司机的离职,在让公车司机从让人艳羡回归成为一种普通社会职业分工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央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力度与成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