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 “做官”回归公共职业本质
记者:一批“老虎”落马,显示了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这是否已经对腐败分子形成了震慑作用?
庄德水:当前反腐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中央高层的政治决心和权威主导。简单地说,既有中央示范、民众参与因素,也有基层官员畏惧丢官、行为收敛的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一大批官员因为违反八项规定受到实名曝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此,很多官员认为官越来越难当了,这说明,治标反腐已对官员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形成了震慑。在震慑面前,官员的特权利益被大大压缩,官僚风光不再,“三公”消费、“四风”问题得到了一定治理。可以说,随着反腐败的进一步深入,人们更加看清了“做官”不是一项特权,而将回归其公共职业的本质,秉承其公共服务的要求。
柏维春:目前,官场中出现了“当官无用”、“当公务员不如辞职经商”等一些消极言论。类似言论实际上是一些公职人员面对大力度惩治腐败和治理“四风”强大攻势而发出的“不安”心态外显。这些言论一方面证明了惩治腐败的震慑作用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些人做官的真实目的和腐败的思想根源。
黄红平:2013年中央严惩腐败,已经对腐败分子形成了强大震慑作用。老百姓普遍认为,党风、政风、民风,相对过去有明显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中央反腐败的力度加大,贪腐行为的揭露率和惩治率明显提高,大多数官员不敢以身试法,而且随着各种制度的具体化、明确化、详细化,获得灰色收入的渠道被堵塞。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员应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一种“负担”。这是因为,当权力是“负担”时,官员就不会上蹿下跳,为己谋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旨,更应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当官就是做好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谋福祉。这是我国官员的职责所在。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检察长陈勇:2013年,我们院不断强化预防调查、预防咨询等预防功能,开通“职务犯罪预防”官方微博,探索推行预防约谈和特邀咨询员制度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检察院李浣:2013年,我们院建立了涵盖辖区60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职能的信息库,推进社会化大预防格局建设。在前不久召开的我区两会上,代表委员高度肯定了我院的惩防职务犯罪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