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纪实(4)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纪实(4)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让人民的日子过得更好

摘要:只有对人民群众讲实话、交实底,才能取信于民。为此,起草组在内容上多用事实数据说话,把定量描述与定性表达结合起来;在文字上尽可能用群众能听懂的语言,减少一般性议论和生僻的专业词汇。

多倾听、多沟通、多回应,社会各界的期盼和智慧凝成政府工作的共识

“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让曾参与报告稿征求意见座谈会的山东小伙韩磊十分激动。

“没想到我的建议真的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对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太重要了。”3年前毕业的韩磊1月17日曾在中南海对李克强总理讲述了自己创业的艰难:缺乏启动资金、没有营业场所、银行拒绝开户。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广泛汇聚民智民意,成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必有路径。1月底到2月上旬,李克强总理先后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科教文卫体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

到两会召开前夕,起草组共收到1138条意见,经过认真研究、汇总梳理和整合类似或重复意见后,吸收了327条。

全国人大一位城镇化问题专家就报告中提出的“三个1亿人”问题与总理进行探讨,并写信讲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他的意见很大一部分被吸收到报告中。民进中央一位负责人就报告中“重点高校”一词表示异议,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类高校,建议更换为更准确的提法。起草组研究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重点高校”一词社会上已约定俗成,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就保留了这一提法。为此,国务院领导委托教育部负责人专门向民进中央这位负责人解释。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审议,全国政协委员积极讨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分赴各代表团、政协各界别,悉心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大会闭幕前夕,国务院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共修改了16处,比如:在“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段,增加“发展普惠金融”,以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中“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一段,增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需要。

……

企业家的呼声、专家学者的建议、人民群众的想法、社会各界的意见,从四面八方汇入起草组,使报告成为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