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医院太平间乱象亟需整治(5)

【案例】医院太平间乱象亟需整治(5)

太平间的这种乱象,已经不是新问题。2011年,北京曾出台国内首部“太平间管理规范”,针对当时就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现象,明确要求太平间在服务区域的醒目位置设置意见箱,“执行公示制度,公示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程序、工作人员介绍、监督电话等信息”,接受客户监督。但如果经营太平间的是私营公司,这个没有“罚则”的规范,显然不会有太强的威慑力。

从报道来看,也有管理较严格的太平间。比如宣武医院等八家试点医院,对太平间统一限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人员资质。这些“统一”所凸显的是公共服务属性。殡葬本就应属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公立医院的太平间,更不应该承包给公司经营。先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定位于公共服务的太平间,其他公司如要搞差异化服务,也要合法透明。

殡葬服务须有公益兜底

动辄几千元的中介费,高得离谱的殡葬商品,雾里看花的各项服务费,俨然已形成了一条畸形的暴利“死亡市场”产业链。太平间收取一定的费用,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味把死者视作摇钱树,大赚昧心钱,已逾越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死亡市场”乱象的背后,是太平间承包市场的无序。医院以委托管理为名,行创收、坐享其成之实。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承包租赁费,医院怎么会无动于衷?或者以层层转包的形式,或者以“特供”“直销”的方式出租太平间,死者成为逐利的筹码。当死者被市场化之始,公益便已荡然无存。不得不说,粗放无序、混乱不堪的“死亡市场”也映衬着监管的不作为。

按说,一个成熟的社会,公民的生老病死理应由政府建立起完善的保障体系,而不是任由市场为所欲为。换言之,诸如生老病死等关乎民生的大事,理应由政府和公益托底,要保持这些民生之事的公益本色。因此,当务之急,务必要规范殡葬市场,核实殡葬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者,将殡葬业纳入到社会事业保障范畴,同时,鼓励资本和民企投身殡葬公益发展,莫再让公众心生死不起的忧虑。

【启示与思考】

生老病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都是重大事件,必要的花费在所难免,但是这个花费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如果花费过高不仅于死者无补,而且对生者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整治太平间乱象,前提是明确太平间的定位,关键是管理到位。太平间是一个人的最后一站,所应承载的应该是家属的伤痛,所应体现的应该是必要的人文关怀。这不是要求太平间就毫无收费的可能,但是收费应该仅仅着眼基本的维护上。管理到位就是要对于整个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严密管理,不给蠢蠢欲动的利益之虫以可乘之机。

太平间的使用当然会发生成本,收取一定费用也合理。即使医院不把太平间承包给个人,收取太平间使用的费用也不能乱要价,医院不能把太平间当做生意来经营。如果民政部门接手管理医院的太平间,太平间费用收取标准须经过当地发改委的物价部门审定,起码全省统一标准。

对死者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对家属最好的安慰。中介收费这样的乱象是对死者的亵渎,更是对家属的伤害。政府管理部门维护正常的殡葬秩序,不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人性化政府的基本体现。政府介入的前提是先要撇清自身,如果政府在其中尚且有利益纠葛,这样的管理必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其结果自然也难以让人信服。

太平间乱象亟需整治,整治不妨就从这些反应突出的细节开始,让民众“死不起”的慨叹成为过去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