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2)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2)

——乌克兰动荡的根源分析

4. 西方政治制度在乌克兰未能成功“嫁接”,政治制度混乱。

在西方自由宪政、多党制思想的渗透下,代表乌克兰各方利益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1997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乌克兰出现了近两百个政党,数量迅速增长了将近五倍,带来了国内政治生态迅速变化,自由主义思想在政党政治中风起云涌。

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自由派”尤先科代表了这一自由主义疯长的势头,并通过内外支持获得了总统竞选成功,同时很快对宪法进行修正,以迎合当时的政治文化潮流,巩固修宪后的新政权——议会、政党的自由权力,用以限制或者防范早期特别是库奇马时代总统权力过大问题。亚努科维奇上任后于2010年再次修宪,推倒2004年宪法,限制政党数量、提高政党进入议会的门槛,把尤先科主张的“激进政党体制”改为“温和政党体制”,强调总统优先于议会的“总统议会制”。这次动乱中,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在妥协中提到的“回到2004年宪法”的实质,则是要再次回到自由派尤先科所主张的“议会总统制”。

在乌克兰,国家认同和法治精神远远没能建立,国家权力在议会和总统之间多次往返摆动,无疑给外部干预势力留下了空间。虽然乌克兰在社会转轨过程中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但是受历史传统、法律监管缺位、公民社会力量薄弱以及过于强大的金融工业集团的影响,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在短期内真正有效地运行起高效廉洁的政府和政党政治,而且还无法帮助乌克兰弥合国家认同的差异。

5. 特殊地缘政治地位,政策取向“东西”摇摆不定,道路无法抉择。

乌克兰是欧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乌克兰的地位在这个地区相当特殊,恰好处在一个战略上的十字路口,俄罗斯输往西欧的天然气石油管道东西走向贯穿乌克兰全境。欧盟东进、北约东扩、俄罗斯西部缓冲带和能源入欧桥梁、传统上的军事技术强国等等因素使得乌克兰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

乌克兰此次动乱肇始的原因,就是欧盟、美国与俄罗斯争夺对乌克兰的主导权。从欧洲角度,欧盟争夺乌克兰是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争夺乌克兰也就是争夺对此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将来如果欧亚合作开展,欧洲如果控制乌克兰就有了与中国、俄罗斯要价的本钱。美国争夺乌克兰主要意图是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同时,也是阻断欧亚联接,打断中国提出的欧亚丝绸之路的着力点。因此,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冷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变,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西方挤压得所剩无几,作为俄唯一战略依托的独联体也逐渐被西方蚕食。乌克兰作为独联体中除俄以外的最大国家,是欧洲的粮仓,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如果乌克兰倒向西方,俄罗斯将失去最后的战略屏障。

而从乌克兰的对外政策看,自从1991年独立后,未来到底是向西融入欧盟还是向东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一直是令乌克兰头疼的问题。从第一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对俄罗斯采取“激烈对抗”政策到库奇马的“东西平衡”政策,再到尤先科任期的“东西摇摆”与如今亚努科维奇重回库奇马时期“多向量”的外交政策,乌克兰在经历了数次反复后发现无法摆脱大国的影响和束缚。当前这场危机的爆发已将乌克兰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分裂成两派。如今,这场政治危机造成了国民的严重对立,这也是乌克兰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最根本原因。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管理与舆论导向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