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县级“豪华医院”闹“医荒”?(3)

【案例】县级“豪华医院”闹“医荒”?(3)

豪华医院大楼为何拢不住医生?

9层豪华大楼,不是机关办公楼,医院大楼豪华不是问题,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仅有28名正式医生。一方面,医改推进,县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医生流失、人才匮乏,让一些县级医院很艰难。

国家提出医改的方向之一就是“强基础”,县医院兼有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大医院双重特点,与老百姓居住距离近,相对医疗资源比乡镇卫生院强,让百姓就近就能够更好地看病,而且“享受”和在大医院看病一样的医疗、技术、设备。县医院属于“强基础”的范畴。

“强基础”,需要强调,医疗资源配置要均衡,建公平的就医环境。这就需要打破城乡界限,在城乡一体发展大前提下,医疗资源更应该做到“城乡医体”。正是没有做到“城乡医体”,才有了就医环境的不公平。这就需要,不仅要注重医院大楼这类硬件建设,更要在医疗卫生人员分布上,缩小城乡间差距。

而事实上,都说像大楼这类设施设备可以人为地配置、调剂,而医生资源就不能像设施那样任人摆布,则需要个人认可和环境吸引,而“环境”二字包括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其中,基层医院医生待遇普遍偏低、劳动强度过大、职业尊严得不到保护,是其主因。所以,等普遍执业困境有关,也跟平台小、发展瓶颈有关。这就需要研究在资源配备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及早建立与基层医务人员等行业特点适应的薪酬制度,比如,在评定职称上向县城以下医疗机构的医生倾斜,在工资待遇上,在同等条件下,基层医生可以比城市医生向上浮动一个级别等,让他们在基层执业也能与大城市大医院医生一样,拥有职业尊严和发展空间。

其次,还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经费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生待遇,钱从哪出?靠当地财力恐怕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统筹研究医疗经费投入问题,把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向基层医院倾斜,在武装县乡医院硬件的同时,为提高基层医生待遇提供保障。只有给基层医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他们才能“把根留住”,基层群众看病才不再难。

此外,还需鼓励大城市医院与县医院技术联合,把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向县级医院延伸,这也是医疗资源调剂的一种办法,建立专家“坐诊”,纾解基层“医荒”困境,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一举双赢。

解决基层医院“医荒”才能解决“看病难”

卫生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陕西省82%的新拿到资格证的医生,都流向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人往高处走,医生向上涌,也算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为何基层医院就留不住医生?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经常性受到医疗纠纷的纠缠,甚至挨打;另一方面待遇差。加班没有加班费,而且体息权得不到保障。如此,自然留不住医生。

这边是基层医院医生留不住,病人少,“有卫生院一天没一个患者。”那边是却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如此怪象存在已久,虽然解决路径似乎也并不缺乏,然而,却一直未见改变。据报道,北京市2012年全市总诊疗1.92亿人次,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0.8%,其中社区中心(站)完成21.3%,二级医院完成了20.8%,三级医院达到42.1%。上海市2011年总诊疗2.02亿人次,二三级医院承担了58.9%,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6.6%。全世界分级诊疗做得最好的是英国。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这个比重均超过80%。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患者大部分就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独独我们的患者要到二三级医院极不方便地排长队看病,这是中国特有的“看病难”,如果不真正解决留不住医生问题,“看病难”就不可能得到缓解。

基层医院留住医生,首先要靠待遇。让基层医生有一个较高的待遇,这是必须该有的;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医疗纠纷问题,使医生不再因为纠纷而受到伤害;再次,要通过制度保障大医院的医生能够“流”到小医生坐诊。

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小医院,这种医疗分诊制是最理想的,为何就实施不起来?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基层医院留不住医生。解决“医荒”需要均衡分配医疗资源,要让基层医院具有吸引力,这虽然任重而道远,却是必须要努力去完成的,否则,解决“看病难”就成为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