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携程漏洞门”事件之警示(2)

【案例】“携程漏洞门”事件之警示(2)

“携程用户信息漏洞门”追踪

从3月22日开始“发酵”的携程用户信息“漏洞门”于25日告一段落。携程表示,将对支付流程进行整改,取消对用户信用卡CVV信息的询问和登记,不再保留任何用户的CVV记录。

CVV码是由卡号、有效期和服务约束代码生成3位或4位数字。目前很多网站采用无需提供密码的信用卡“离线交易”,即仅凭卡号、CVV码就可完成支付。

取消CVV信息登记

据了解,携程的整改包括,公司客服将取消对用户信用卡CVV信息的询问和登记。同时,严格遵守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规定,不再保留任何用户的CVV记录。在优化和完善用户支付流程的同时,携程会邀请国内最顶尖的网络系统安全专家来携程“坐堂”,定期“会诊”携程的支付系统以升级加密措施。

此外,携程还表示,已启动PCI(国际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认证和银联认证程序,以期更符合国内外安全规范。

上述整改来自于22日爆发的携程“漏洞门”。3月22日,乌云漏洞平台发布报告称,携程系统存技术漏洞,黑客可从中获取用户个人信息、银行卡号、CVV等信息。

随后,携程回应,已进行安全排查和漏洞修复,存在潜在风险的用户共93人,客服部门已经进行通知和协助换卡并赔偿。这一事件引发携程股价周一跌3.44%,收于每股47.79美元。

国内网站保留CVV信息现象普遍

但是,漏洞门并未因93人的范围确定而结束,而是引发了广大用户对携程支付流程、安全性以及技术水平的质疑。网友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存CVV”。

此前,携程表示,按照相关银行的支付规定,部分银行用户交易时,需提交CVV信息。在交易完成后,会立即删除。未扣款成功的交易,也将在7天内删除CVV信息。携程称,这样的做法符合国际普遍认可的PCI-DSS(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安全标准)规定。

据记者了解,不仅携程,国内许多需要支付过程的网站都会临时保存用户CVV等支付信息。

另外,记者24日接到爆料并核实到,北京汉唐科讯环保科技公司发布内部邮件,要求公司人员停用携程进行出差预订。携程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经查,该公司并不是携程的商旅客户,可能是散客进行的预订。

携程“漏洞门”再次敲响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警钟

一时之间,携程旅行网陷入“支付漏洞”风波,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录支付行为数据等行为广受质疑。主要集中在:其一,携程存储信息“犯规”。据中国银联风险管理委员会已发布的《银联卡收单机构账户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定,收单机构系统只能存储用于交易清分、差错处理所必须的最基本账户信息。而此次曝光的携程却保存了用户相关机密信息,且没有安全存储。其二,携程技术人员在操作中存在工作疏忽。业内人士指出,“携程是行业巨头,又是上市公司,居然也在安全问题上犯这样的错误,只能说没有把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界整体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

除了此次携程“漏洞门”事件,近年来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智能手机预装恶意应用黑幕,偷偷上传用户隐私,让用户对手机安全备感担忧。还有媒体联合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曾被泄露过,只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个人信息没有被泄露过,还有24%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否被泄露过。

由此看来,携程“漏洞门”事件作为一个导火索,凸显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迫切。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保障用户利益,增强安全意识,强化技术手段是当务之急。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务必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检查信用卡账单和消费短信,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联系银行方面。从监管角度来说,修改后的新《消保法》中,“个人信息保护”首次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确认下来,消费者个人隐私受保护的权益终于有法可依。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