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碎片化时代如何建构社会共识

多元化、碎片化时代如何建构社会共识

转型时期,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也在不断分化、形成和显露。因此,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时期。但无论社会如何快速变化,社会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合作,这一点应当是不变的。这一判断基于社会分工,也基于人所具有的基本社会属性。在社会巨变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要求、感受、情绪,这些情绪、感受弥散在社会中,会导致自觉和不自觉的集体行动。所以,无论人们是否满足社会现状,每一个人都是当下社会现状的经历者和参与者。在此背景下,人们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给社会成员带来最大利益,才能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形成社会共识则是达成合作的前提。

社会共识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共识意指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是大多数人同意或愿意接受的价值选择和遵循的社会规范。社会共识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是历史的存留和现实的发展,它积淀在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当中,表现在各类制度设计、器物制造以及人们的习俗和行为偏好里,又通过一代一代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来传承。

从社会心理学过程的角度来看,社会共识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之间长期、多元和建设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既包括相互的沟通和传播,也包括表达和展示;既包括遵守和坚持,也包括调整与改变。因此,社会共识不是绝对不变的,却也不是扑朔迷离的,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筛选而珍视和保留并积淀于人们的内心。总之,它是社会成员共享和共同创造的,即便有人不接受,但也无法无视它的存在和它的力量。

社会凝聚和合作需要人们形成共识,换言之,共识是社会凝聚和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所谓社会共识,首先是关于社会合作意义的共识。有了全社会渴望形成社会共识的需求,接下来是达成关于合作规则的共识。当利益诉求、文化习俗、信仰信念不同的群体愿意相互对话和接纳时,合作的规则以及相应的奖励就是必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声誉的;不一定是当下的,也可以是长远的、未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一个社会作出不同的奖励结构,可能促进合作和竞争,也可能促进消极怠工。形成合作规则的共识后,还需建立合作行为的方向或目的的共识,即社会成员应当明确任务是什么、步骤如何进行,以便相互配合,形成合理预期。例如,在当下,我们至少要逐渐形成这些方面的共识:社会发展的目的为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用?发展的方式应该怎样?具体的目标又是什么?

社会心态与社会共识

社会心态是社会共识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是鲜活的、流动的、弥散的,不断与个人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相互建构。

当我们观察一个社会、观察社会中行动着的人们,从个人的价值偏好到与人交往的规则,从市场的交易到群体性事件,都能感受到他们背后存在着一种牵动着、引导着、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力量,若隐若现。这就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一种社会的心境状态。在社会稳定演进时,这种心境状态表现为一种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或“时代精神”;而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它则可能快速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成分和形态,如同一种基调,衬托着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内心状态,又被这些个体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意愿、行为预期和选择不断涂抹添减,从而汇聚成为一曲整个社会的精神“合声”。

在我国,“社会心态”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频频出现在学术界的讨论和大众媒体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被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国家政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社会心态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这种影响。这是因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资源。

然而,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的共享的现实,又可能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价值选择、态度感受、情绪情感、行为意向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特性,使社会共识的建构更为困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