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社会间关系及其四种模式 (2)

政党与社会间关系及其四种模式 (2)

三、政党领导社会

如果说政党整合社会的功能侧重在政党对社会作出反应的话,政党领导社会的功能更侧重政党对社会的能动作用。一个政党总是要按照本党的纲领对社会实行引领,而社会在党的组织和整合下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功能称为领导社会的功能。任何一个政党总是在以某种方式引领社会,它可以分为两种:控制与领导。控制以强制为保证,领导以权威为保证。强制必须有暴力作后盾,权威则是源于因信赖产生的自愿的服从。[7]国家是合法使用暴力的唯一机构,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国家是唯一可以运用强制力对社会实行控制的机构。政党只能运用权威对社会实行领导。政党获取执政地位后,作为执政党拥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使用权,很容易将强制力运用于政党活动的领域,尤其是在非竞争性的政党体制下,从而导致政治系统功能紊乱。所以,政党运用其权威对社会实行领导,应该成为现代政党政治的底线。

政党领导社会的功能,主要应该通过其意识形态的感召力,“通过信念、信仰和政治影响力对社会进行有机性的深度组织和整合”,“这种整合直接构成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对实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它从根本上保障了党的政治领导地位,从而也保障了党的执政基础。”[8]其中领导力通过其党员在政权机构的执政,通过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教化来实现。换句话说,政党领导社会的功能主要经由政治教育、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三个子功能来实现。

政治教育表现为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一整套政党性质、信仰和思想价值体系。达尔认为:“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维护一套多少持续和统一的信条,这些信条有助于说明和证实他们在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一套这种类型的信条常常被称作一种意识形态”。[9]一个政党总是有其意识形态作基础。一个政党要想得到广大党员和所依靠群众的拥护,必须为其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这正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一个政党意识形态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保持足够的弹性,否则政党就会变成意识形态的囚徒。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并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政党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动员的功能将得以实现。“政党既要通过一定的意识形态把被代表者的利益、愿望、要求反映出来,也要给人们的思想、价值以健康的导向,政党把它所代表的那些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思想概括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反过来还要用这一套思想体系去教育人们,启发他们的觉悟,促进他们的共识。”[10]意识形态是政党领导社会的重要工具,它确立了政党价值体系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政治录用,即向公共权力部门输送人员的过程。政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政党一方面是发现、培养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是组织、参与和影响各级各类的政治推荐和选举,争取使本党推举的候选人当选国家政权机关的公职人员,通过组织体系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政权的运转方向与本党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政治录用是政党领导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执政党而言。执掌公共权力部门的政党,意味着有更多的政治资源把本党的纲领和主张变成国家的法律并通过执行过程将其贯彻到社会管理当中,从而对社会发挥更为直接更为持续更为有效的影响。在政党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政党录用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政党自身的发展前途和历史命运。

政治社会化,即社会成员获得政治角色认同的过程。一个政治体系要有效的运行,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要求其所扮演角色的认同。“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参与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政治教育和政治实践。政党既是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又是政治实践的平台。现代政治和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们总是通过政党与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关联。政党为了取得并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总是要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总是要设法扩大自己的影响,总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更广大公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个过程,政治学也称之为政治动员,即动员社会支持本党的纲领和主张。政治动员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政治智慧,改变了政治态度,提高了政治技能。政党在担当政府与公众桥梁的过程中,不仅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扩大和提升了人民政治参与水平,同时,也在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

四、政党与社会间关系的四种模式

社会决定政党,政党领导和整合社会,社会与政党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中。由于一国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政党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也不同,因而形成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式。从政党与社会力量对比关系的角度,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模式:弱社会弱政党,弱社会强政党,弱政党强社会,强社会强政党四种模式。

1.弱社会弱政党模式。社会与政党的力量都弱小。社会组织发育不良,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社会生活对政治生活影响力弱。政党力量弱小,对社会影响方式单一手段少,组织的渗透力不强,对社会和国家两个层面的作用都有限。这种关系模式常常发生在两种政治形态下:(1)君主或军人政权控制国家,利维坦式的国家政权,政党和社会都没有生存空间。(2)国家政权和社会都处于低度发育状态,或解体状态。如后发现代国家,传统权威开始解体新的政治和社会力量还没有发育的阶段,经常表现为这种关系模式。

2.弱社会强政党。社会组织发育不良,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社会力量对政治生活影响力弱。但是政党的力量强大,政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轴心,对社会和国家政权渗透力很强,甚至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双重控制,形成以政党为轴心的“总体性社会”。这种关系模式一般都表现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开始起步的阶段。如果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为一个波谷地带的话,弱社会弱政党常发生在传统社会波幅的尾端,弱社会强政党则发生于现代社会的波幅的前端。

3.强社会弱政党。社会组织发育良好,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强,社会力量对政治生活约束和控制力强。政党力量弱小,对社会影响方式单一手段少,组织的渗透力不强,对国家和社会两方面作用都有限。这种模式出现在有民主的文化传统而没有专制的历史经历的国家和社会当中。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美国的开国者,带有新教徒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他们对任何外在的控制有一种天生的戒备心理,在一个全新的国家里又没有历史的负担,现代化过程中也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阶段分化和对抗,因而培育出了极具美国特色的强社会弱政党模式。

4.强政党强社会。社会组织发育良好,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强,社会力量对政治生活约束和控制力强。同时,政党的力量也强大,政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力都强。这种模式出现在具有长期市民社会发育历史,又经历过激烈阶级冲突和对立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这种国家政党出现的历史比较长,政党的组织发育比较健全,政党对党员和基层组织的约束力都比较强,政党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市民社会的长期发育对政党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制衡能力,政党不可能强大到挤压社会生存空间的程度,因而出现政党与社会双强的模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