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以药养医” 能否让利于民

告别“以药养医” 能否让利于民

摘要:就目前而言,关键是斩断药品进货环节中长长的灰色利益链条,取消药品流通环节,实现药企与医院的“直通”,医院直接从药企进货,将虚高的药价降下来。

自4月1日起,浙江427家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即开始告别“以药养医”的生存模式,同时上调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如挂号费、药事服务费等费用合并成普通门诊诊查费后,费用为每次10元,病理检查等治疗费和手术费,则按照平均30%的幅度调整。(新华网4月2日)

告别“以药养医”,对那些长期靠药物维持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是一大利好,因此报道引用了两位老年患者的话肯定了这一改革;但对那些突发急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未必是好事:原本手术费1万元,改革后上涨到1.3万元,可不是吃药省下的钱能够弥补的。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执行的是药品加价不超过15%的政策,按1千元的药价算,实施进价销售,大不了省150元,而诊疗费、手术费却上涨了30%,这一减一增,到底能给患者省多少钱还真不好说。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即医院进的药是否是平价。假如进来的药经过药品企业、医药代表、药品中间销售商和医院层层加价,到患者手中,价格暴涨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医院即便取消了15%的药品利润,患者依然得为高价药买单。这些年媒体没少曝光:一支出厂价不足0.6元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医院竟卖到11元;出厂价10多元的“头孢他定”到患者手中暴涨到100元至160元;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药的感冒针剂,成本仅6角钱,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狂升到50元至60元一支,等等。

此中奥秘,大家都知道。一种药品从医药企业进到医院再到患者手中,大致要经过四个环节,其中会产生四种“公关费”,包括“进院费”、“处方费”、“统方费”和“劳务费”,所有这些费用最终都进入了药价里,统统由患者买单。

如果不改革药品的进货机制,仍然沿袭老一套进药模式,患者的费用并没有真正降低。当然,能省15%也是好的,但对照改革目标,即解决“看病贵”,进一步向公益性方向努力,还是有较大的距离。

就目前而言,关键是斩断药品进货环节中长长的灰色利益链条,取消药品流通环节,实现药企与医院的“直通”,医院直接从药企进货,将虚高的药价降下来。若在此基础上取消15%的差价,对患者来说就是双重利好。假如一边是药价继续高企,一边是诊疗费、手术费、服务费猛涨30%,那么“以药养医”尚未彻底告别,“以治养医”又接踵而至,患者的负担岂不是不降反增?

在国家尚未大幅度加大医疗投入的情况下,浙江取消“以药养医”生存模式后,427家公立医院如何生存发展?答案似乎是“以治养医”。和“以药养医”相比,这或许是一种进步,但要使这一新的模式取信于民,还得拿出切实的措施,规范“以治养医”模式,从而让患者真正受益。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