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暑期,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纷纷调整开放时间,错峰延时开放成为一大亮点。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22家博物馆将采取周二闭馆或取消闭馆日的措施;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华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园林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20家博物馆将择期向公众提供延时开放服务。
6月13日,媒体记者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陈列展厅里聆听讲解。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错峰延时应对暑期需求高峰。随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博物馆已从单纯的文物陈列场所,变身成为亲子教育的“第二课堂”、研学旅行的“打卡地标”。暑期博物馆客流量骤增,带来接待压力,出现预约难、抢票难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博物馆主动调整开放策略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将闭馆日从周一改为周二,相当于为周末分流“腾挪空间”;延时开放至夜间,则为下班后的群体打开“文化窗口”;取消闭馆日更让暑期参观有了“全周选项”。错峰延时直指“预约难、抢票难”的痛点,通过时间维度的灵活调配,让有限的场馆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本质上是对公众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
错峰延时让文化体验提质升级。对于带娃出行的家长而言,周二闭馆的调整,可避开周末人流高峰,周一更从容地进馆参观;对于上班族来说,军事博物馆延时开放让“下班后看展览”从奢望变为现实;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取消闭馆日意味着行程安排更自由,不必为赶在闭馆前“走马观花”而遗憾。错峰延时是文化服务理念的深层转变。当博物馆从“守门待客”向“迎客上门”转变,服务便有了更精准的靶向性。各馆在错峰延时开放的基础上,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让观众在参观中不仅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还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丰富文化体验。延时不是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通过场景创新、内容增值,让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
错峰延时藏着文化惠民深层逻辑。博物馆主动打破“朝九晚五、周一闭馆”的惯例,本质上是公共文化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的跨越。北京多家博物馆错峰延时调整,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应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延时开放意味着安保、保洁、讲解等人员要加班加点,错峰调整需要重构预约系统、更新导览标识,夜间运营还得解决灯光改造、应急疏散等技术问题。每一项调整背后,都是人力、物力的额外投入。但博物馆愿意承担这些成本,正是因为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核心使命——让文化触手可及,让更多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艺术中获得滋养。
从首都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到电影博物馆的胶片记忆,从自然博物馆的恐龙骨架到军事博物馆的功勋战机,这些文化地标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当它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公众,不仅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城市的文化气质。这种“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正是文化惠民最生动的诠释。
当更多博物馆学会“换位思考”,以灵活姿态适应公众文化需求,文化的种子必将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从而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京彩”。
(宣讲家网 李军 )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