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韦磊:中流砥柱 薪火相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

韦磊讲课_副本

韦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大局。

一、从东北抗联到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全中国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也要求每一位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战争中的先锋模范。

除明确表达抗日的立场外,中国共产党还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我们党高度重视抗日义勇军的兴起,虽然处在国民党当局的重兵围剿之下,但仍先后派出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1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遣200多名优秀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参加领导工作。

由于义勇军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组织,较为分散,且我们党当时受“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思想的影响,未能成为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效领导力量,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逐渐走向低潮。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坚持东北抗日斗争,必须组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由此,我们开始组织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各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后,陆续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达到鼎盛,共组建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当时的北满、南满、东满、吉东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是进入中国抗日战场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有效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大部分兵力,严重扰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部署,迟滞了日本实施全面侵华战争和“北进”入侵苏联的计划。

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揭示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规律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反抗,进行反侵略。那么,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认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进程及其他相关基本问题?这些是摆在当时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我们逐渐认识到,反侵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这是当时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对于持久战的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揭示了持久战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规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开展对日作战。1932年,日本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人民越发认识到对日作战的紧迫性。很多人提出要坚持持久的对日作战,当时的报纸刊物上也都刊载了大量论述持久作战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真正揭示了抗日战争持久性的基本规律。而且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指出,“战争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持久战,反对‘拚消耗’。”我们党已经明确认识到对日作战虽然是长期的,但每一次具体战役要速战速决,因为我们消耗不起。1936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1937年7月,周恩来同志在《对日作战刍议》中指出,“对日抗战是持久性的战争”。朱德同志在《实行对日抗战》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会议期间,中共代表提出《确定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该方案在分析中日两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的战争”。该方案还提出七项对日作战的具体原则,并强调只有在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给国民政府的文件中已经明确将持久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的基本方针。

1938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文中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具体办法:巩固前线、建设新的军备、建立军事工业、发展敌人占领地区的广大游击战争、进行广大的征募兵役运动、巩固后方、加强国防机构、运用国际的有利条件。

从1935年到1938年,党内对持久战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系统分析并陈述了持久战的基本问题,揭示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战争的进程,分析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及如何取得最终胜利。《论持久战》一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更加完整,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发展阶段的揭示和把握,坚定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路线图。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王瑱监审:彭亚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