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两次尝试)威吓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除了宗教和社会意义外,十字架也有政治象征,比如自由独立
如今这座山已成为名胜古迹,是立陶宛600个被登记注册下来的山丘之一。十字架山是人民创作的“博物馆”,大量的作品是来自非专业人员之手的,其中不乏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里有巨型的大字架,它的搬运、安放必须动用拖车和专用起重机,而不大的纪念品则由不同的职业和年龄的人以及信徒们带来的。这里还有一个现在挂满耶稣遇难像小十字架的十字架,是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在其访问立陶宛时亲自捎来插上的。经过这迷宫似的插着无数纪念物的地方,许多人都会触景生情,深深地体验到一种自己作为人类伟大亲情的一份子的那种感受。过去人们来到此地,现在人们来到此地,将来,当我们这一时代过去了,新的一代人依然来到此地。在这里,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和高尚的共同的宿愿被融为一体。这个宿愿就是每个人的一生不能徒劳无益地渡过,这个宿愿就是对已故人的深切的缅怀--她是永恒的。这些宿愿将永远留在活着的人的心里,保存在传统和信仰之中。
十字架有时独处一方,有时成群林立
当前立陶宛的这种木制十字架制作工艺以及社会传统,业已受到现代化和青年移民的威胁。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保护计划,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建立音像文件来保护并发展十字架工艺,举办十字架工艺制作交流会,为年轻人开办培训班,并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组织教育促进项目。2001年由立陶宛申报、拉脱维亚支持的“立陶宛十字架雕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