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的江南地区,按经济地理大体可以分为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其间会有所交叉,但三者中必有一项为主。因此,丝绸业城镇、棉布业城镇、粮食业城镇就成为江南城镇的主要类型。此外,基于各地产业特色,还分布着盐业、榨油业、笔业、冶铁业、窑业、渔业、编织业、竹木山货业、刺绣业、烟叶业、制车业、造船业及海运业等特色产业城镇,城镇数量达到数百个之多。由于江南地区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农业高度集约化和商业化,星罗棋布的专业城镇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形成网络体系,在沟通村、乡、市、镇、县、府等各个地理层次的物资过程中,显现出总体的网络功能,这是单体城镇所无法体现的。发达的城镇网络,使得各个城镇连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出现辐射面积跨越多个府界的商品集散中心。例如盛泽镇为吴绫集散地、乌青镇为辑里丝集散地、南浔为湖丝集散地等等。因此,彼时的江南城镇同样显示出产业集聚、资本积聚、人口集聚与城镇集聚的特点。
清代,山西与江南地区的城镇发展均呈现了集聚化特征,并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两个地区的城镇集聚具有很大差异,各自具有不同特点。清代山西城镇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落后于江南,而且大部分城镇在市场发育的深度和广度、专业化程度、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辐射范围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大大落后于江南城镇。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则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思想观念,以及近代开埠的结果等多方面的。即便如此,清代山西城镇的集聚是当时山西经济发展所引致的,又反过来推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并对清代晋蒙贸易圈的形成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城镇集聚是目前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从集聚视角对清代山西城镇及江南城镇的比较研究,不仅丰富了清代山西城镇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国内经济史中区域间城镇比较研究方面的不足;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当代山西城镇体系形成的特点,增强了对清代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并为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以古鉴今,为当代资源型省份未来走集中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及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作者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晋商研究院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