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种和平转型的能力

中国需要一种和平转型的能力

——专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教授

作者介绍:柯伟林教授(William C.Kirby),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哈佛大学商学院史宾格勒家族工商管理学教授、美国人文科学研究学会院士、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籍理事,是世界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的关门弟子。作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国史学家,柯伟林教授的著作在国际背景下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商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近日,柯伟林教授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就中国的改革与崛起、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海外中国学研究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表现出很强的改革决心和信心

人民论坛: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战略部署。您如何看中国的改革?

柯伟林: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新一届领导人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改革自信,尤其在解决内需、惩治腐败等问题上作出很多努力和尝试。我希望,目前的中国改革除了自上而下、党内展开整风和调查之余,能够更深层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如建立更公开透明的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大约一年前,有项关于“哪国是最受崇敬的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美国,而是德国。德国的现代化、科技化、民主化都非常成功,中国可借鉴德国经验。

人民论坛:您怎么看中国梦?

柯伟林:如果问美国人,什么是美国梦,我想答案应该会非常的物质化,如一个学生什么时候能拥有一辆车,主要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但在中国,中国梦更强调集体、国家、民族。事实上,从孙中山开始,中国领导人就一直在谈论民族复兴。上世纪40年代,中国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屈辱史,并在二战胜利后成为一个强大国家。过去二三十年只是中国崛起的最新章节,中国恢复往昔的显赫与权威不可避免。21世纪的中国梦植根于20世纪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国有能力实现长期追求的现代基础设施之梦、企业家之梦和世界一流的教育梦。

人民论坛:您曾研究中国20世纪的对外关系史并指出,20世纪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国际化的世纪”,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您怎样看1978年以后的“中国国际化”进程?

柯伟林:从越战结束到今天,东亚地区拥有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中国面临的极好机遇。今天的中国没有敌人,俄罗斯不是,日本不是,越南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没有外部威胁。过去三十多年中,这种和平与安定始终是中国繁荣的基石。任何威胁到和平的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繁荣。中国出色、积极地利用了这一和平环境。

有人说今天的东亚像一战以前的欧洲,我不赞同。一场世界大战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有军事部署在先。一战前的欧洲人拥有战争计划,并且那些计划一旦实施就无法逆转。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一战前的欧洲与今天东亚的情况差得很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