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协调能力。事业为重,真诚为人,积极有效协调关系的能力。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善于接纳他人,与下属和睦相处;工作中讲究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激励奖惩手段,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赢得拥护尊重。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态度消极冷漠,工作简单粗暴,缺乏与他人积极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彼此难以信任,容易引发矛盾冲突。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导向为突破口,积极识别问题,正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责任忧患意识,能够及时识别问题。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己任,把解决问题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各种问题性质做出判断分析,抓住主要矛盾问题,认真处理解决。群众公认度不高的干部,对存在的各种隐患熟视无睹,粗放经营,各种矛盾事件层出不穷。部门自身管理不善,纪律松弛,工作作风漂浮,群众威信下降。
合作共事能力。为达到共同的事业目标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时的良好合作能力。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富有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在团队合作中积极主动,为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勇于承担责任。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缺乏团队意识,个性张扬,独立独行,不能配合其他同事完成好任务,在团队工作中不愿分担责任。
创新应变能力。对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深刻感知、对现实要求积极反应的能力。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思维活跃,富有胆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取精神强;具备危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探究危机发生可能性,在发生危机时,能够正确妥善处理问题,化险为夷,且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故步自封,僵化保守,观念陈旧,无能懦弱,难有作为。
服务群众能力。深入群众,了解民生需求并能提供主动关怀服务的能力。群众公认度高的领导干部,关注民生,熟悉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尽心尽力为群众热情服务。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远离群众,难以担当,工作拖沓推诿,不能令群众满意。
(三)工作业绩及其成就是群众公认的基本前提。工作业绩包括多方面的内涵,既包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包括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贡献。从调查情况看,群众对干部的工作业绩要求明显提高,以往部分群众对能力一般的“好”人干部尚有相当程度的忍让和默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一般业绩平平的“好”人型干部,已明显为群众所不容,群众不仅要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好,而且要求干部的业绩水平也要高,调查情况显示:在目前群众的要求中,迫切要求更多的业务素质好、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担当型”干部。调查中当问及“假如您是一位领导干部,在考虑如何开展工作时”,在四个候选答案中,其回答依重要性排序为:“听听群众意见,取得一致意见后,果断执行”(占65.49%);“放手让下面干,希望他们能干好,不必干涉太多”(占26.18%);“喜欢直接做出决定下达给下属并要求马上执行”(占4.49%);“自己亲自干,别人干不太可信”(占2.84%);“等等看别人怎么干再说”(占1%)。上述回答“征求意见”后干与“放手让下面干”,两项加起来达91.67%,可见,决策管理水平、业绩表现以及能否与群众的要求相适应,都对群众公认产生重要影响。
(四)观念倾向以及精神状态是群众公认的内在需要。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真抓实干的精神以及发奋图强的志气,不仅对下属工作具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影响着干部的群众公认。从干部的工作作风对群众公认的影响程度看,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干部的公道正派,原则性强已成为影响群众公认程度最重要的工作作风;二是干部的廉洁自律,实干精神,勤劳敬业已成为影响群众公认程度的主导工作作风(合计87.94%);三是一向被传统品德所重视的同情心作为干部的工作作风,仍然是影响群众公认程度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但它已不是主要因素,这表明在群众公认中,明确把“好人”与“干部”严格区别开来。问及“在具体工作中,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时,46.43%的人认为是“人浮于事,互相扯皮”;15.11%的人认为“没有中心目标,工作乏力”;14.71%的人认为“关系紧张,难以协调”;12.42%的人认为“环境欠佳,收入缺少”;11.32%的人选择“其它因素”。可见,观念意识、领导风格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群众公认。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