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基层阵地,丰富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建好、管好、用好基层文化阵地抓起。在建设上,抓好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户三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置街头便民图书馆、农家乐文化中心户等,不断缩小“城市一刻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的服务半径。在管理上,健全免费开放等制度,整合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资源,打捆使用,优化服务。在使用上,既为群众送戏、送电影、送故事、送展览、送书刊,又为基层培育文化带头人,把文化“种”在基层,让群众在文化共建共享中提升生活品质。
建立新机制,激活新动力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要不断用改革创新推动实践,又要不断总结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成果和经验,使其成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
创新民情汇集运用机制。组织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广泛收集民情;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加强网情收集。定期对收集的民情、网情进行梳理、研究,准确判断网民在不同时期关注的热点难点。并将带有普遍意义的信息作为决策部署、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创新服务供给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委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进行补贴,免费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推广通借通还、配送流动文化设施等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培训和激励制度,切实改善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宣传文化干部待遇,激发“编内”活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土才子”的积极作用,让“编外”力量成为“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不拘一格引进优秀的“高端”宣传文化人才,形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委宣传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