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土豪葬礼,令逝者更难堪(3)

【案例】土豪葬礼,令逝者更难堪(3)

中国土豪式送葬 令逝者更难堪

丧礼到底该怎么办,已经成为这个贫富悬殊、智识浅短年代的紧要命题。

丧礼自古有之,东西皆然,初衷只是供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挽留与追思,让其安安心心走好。进入阶级社会后,它始沦为显示等级的法宝。金字塔尖上的皇帝薨了之后,葬礼规格高于诸侯,而诸侯的规格又高于升斗小民,而脱胎于升斗小民的富贵家庭,也在费尽心思一步步向诸侯、皇帝靠近。

百万元葬礼的本质,就是砸钱向“诸侯”、“皇帝”靠近,它真正的驱动力就在于看来极其肤浅的等级观念。土豪们觉得只有这样砸了钱,才能给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个交代(即便会为此拖累也在所不惜)。

在欧美,葬礼崇尚简朴,人们不披麻戴孝,不撒钱纸钱烧,更不收钱收礼,多为亲友聚集,戴一朵小白花,虔诚安静地为逝者送行。逝者的墓碑,则镌刻着值得他骄傲的人生总结,有人是著书立说,有人是躬行慈善,有人是人生游历。千百年后,只要墓地未毁,后人都能由衷凭吊。

中国的葬礼,走势与西方截然相反,追求的东西是物欲,而非精神。从法理的角度讲,自己的私产,爱怎么操办就怎么操办,只要不违反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到公序良俗就没有问题。但从作为人的精神追求看,这种趋势只会贻笑大方,让土豪们更加坚固地被压缩在土豪的壳里面,没有翻身之日。

如此短视的行为,最大的好处就是赚三两日的眼球,捞一笔将来需要返还的份子钱,拉动一笔烧钱经济,但与他人无干,甚至与逝者也无干。那么土豪们究竟有没有真切想过,这一切纷繁喧闹之后,除了一地鸡毛,又能留下什么?有没有真切想过,此时的一掷千金,又怎能抵得上在逝者生前的殷殷奉养,嘘寒问暖?有没有真切想过,如果把钱用于修建以逝者命名的小学,设立以逝者命名的慈善基金,或者成立一家以逝者命名的企业,造福乡梓,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人嘛,被赤裸裸送来人间,何苦要被裹挟着生者的各种物欲离开?土豪式的做派,着实令自己掉价,更令逝者难堪,不宜为也。

【启示与思考】

绵延数公里的出殡队伍、一应俱全的各类“奇葩”祭品……在东南沿海一些农村发达地区,类似的殡葬“奇观”愈演愈烈。重金包装的红白喜事渐渐脱离本真,演变成了“土豪”们争奢斗富的面子工程。

中国人素有“厚养薄葬”的优良文化传统,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奢侈攀比之风也沉渣泛起。在福建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一场大操大办的葬礼往往花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费用。争奢斗富既造成惊人的浪费,加重了人情负担,更严重腐蚀了社会节俭风尚。

面对豪华葬礼的批评,反对者或许会说反正花的是自家的钱,别人管不着;或者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允许送别亲人隆重一些无可厚非。细究起来,这两种论调其实站不住脚,反应的是扭曲的财富观和人情论。试问,对逝者而言,生前孝顺与死后风光哪个更重要?透过那些排场有余、追悼不足的豪华葬礼,我们看到的是孝心与哀思,还是滑稽与无聊?

孝爱之心绝非简单的物质铺张所能量化,一些地方借婚丧嫁娶之机争奢斗富,更多的是在考虑家族或者个人的“面子”问题。“面子”问题当然重要,但一掷千金的豪迈如果用得不是地方,挣来的或许不是“土豪”的荣光而是“败家子”的恶名。历史上“石崇斗富”的故事留下的并非富豪的美名,而是“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教训。

豪华葬礼、天价嫁妆、富丽楼台、千万坐骑……近年来确有不少争奢斗富的“奇葩”故事轮番上演,舆论场中也不乏煽风点火的刺激性表述,但这并绝非中国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富路上的主流面貌。在财富面前,我们更不乏勤俭节约的代表和好善乐施的典型。一句话,“取之有道”的致富堪为表率,“用之有度”的自律更值得提倡。

“土豪我们做朋友”的叫嚷不绝于耳,抛开这句话的调侃意味,谁真会对“土豪”的“土”赞不绝口呢?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争奢斗富不应成为美谈,“乱花钱敢花钱”的荒唐举动赢不来真正的尊敬。因为我们深知,贫穷不是光荣,但“穷得只剩下钱”更是一种悲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