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和媒体都非常关注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研究与报道,提出不少很好的见解和主张,但也会因着力于名词“创新”而出现一些值得斟酌的说法。这里举几个较有影响的例子。
世界格局“碎片化”论
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出世界格局“碎片化”论,认为面对美国力量的下降,“美国衰落论”再度兴起,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理由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出现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的现象。美国虽然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其全球事务的领导力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限制。与此同时,其他力量中心如欧盟、日本和新兴大国又无力替代美国的领导地位,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因此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G0”时代。“G0”(即零国集团)的概念是欧亚集团主席伊恩·布莱默(IanBremmer)率先提出的,主要指国际关系中缺乏领导者的现象。
世界多极化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观点,反映了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总趋势。尽管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形态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多极化的本质特征未变。“碎片化”论则是对世界多极化论的否定。其缺陷在于:
其一,无主次之分,似乎当今世界不再存在任何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和力量中心。其二,过分估计美国衰落的严重性,看不到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独特的、他国无法代替的某种全球性作用。其三,看不到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性影响力。
时代格局“转型”与世界秩序“失范”论
时代格局“转型”和全球秩序“失范”,这是最近总结2013年国际形势时提出的新论点。这里涉及时代主题观与世界秩序观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关于时代格局“转型”。“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决定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格局,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并非改变时代主题的意思,而是在实现时代主题后面加上了办法是“合作”,结果是“共赢”)。时代格局“转型”这一含混提法会产生几个疑问:其一,时代是个广阔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从“革命与战争”主题向“和平与发展”主题转变,若说现今离开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又如何转型,向何处转型?其二,把国际关系中阶段性的某些变化(这是必然的)上升到时代格局的变化,有何理论与现实根据?其三,这种提法是否意味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已被替换从而失去意义?
关于国际秩序“失范”。按照一般解释,失范亦称脱序,是由于社会规范失调产生一种社会反常的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意。失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传统规范的失效,如生活方式的改变、伦理道德的失效、宗教信仰的改变、语言文字的改变以及内在社会民众心理的变化;二是包括新的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形成或成熟。人们不自觉地受到流行文化的支配,却没有完全认同这种规范。
研究国际关系可否借用“失范”这个社会学概念,不妨讨论;但不能说2013年就不存在维护世界秩序的共同规范,联合国宪章宗旨也好,国际关系种种基本准则也好,应该都是“范”。问题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恶势力不肯“守范”,总是蓄意违背逆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今世界的国际规则不需要完善,特别是有必要补充制定一些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游戏规则。笼统地将“失范”概括为2013年国际形势的特征,并不合实情,也不解决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