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担当和平发展合作的造桥者——习近平访欧阐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评之一
2014,是一个历史感凝重的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从西方到东方,血与火的回忆,穿越历史烟尘,扑面而来。
2014,又是一个各国审时度势调整航向、东西方交融互鉴明显加深加快的年份。春暖花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推动中欧合作,提出影响深远的重要主张,受到国际瞩目。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从中国看世界,从历史向未来,中国如何与各国共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美好的新世纪?
打造新兴大国的发展之桥
看中国向何处去,需要界定中国在世界中的坐标。
看未来向何处去,需要认清现实在历史中的坐标。
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发表系列演讲和文章,描绘出清晰连贯的坐标图。
在全球坐标系看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经历深重的苦难,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
正如习主席所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
而从中国看世界大棋局,大调整大变革的步伐不断加速,关系到人类未来图景的历史性、根本性变革正在发生。但零和时代虽已成过往,零和思维却挥之未去。一些人身子进了21世纪,头脑仍留在20世纪。
中国作为和平发展的新兴大国,将担当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的欧洲之旅,向世界展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回答:造桥——建设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文明共荣之桥。
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有愿望、有能力成为时代的造桥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携手国际社会,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把21世纪缔造成人类共享和平、发展与繁荣的世纪。
打造贯通东西的文明之桥
人类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每一种文明都曾得到其他文明的滋养。当东西方站在一起,应该拥抱而非“冲突”,因为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浩劫的文明巨人。
习主席的欧洲之旅,是东方文明面向世界敞开心怀之旅。
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收获由衷掌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要走向世界,必须通过交流与沟通,消除非理性的偏见和焦虑,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互融、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打破大国崛起中关于战争、衰落、零和的所谓“宿命”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
地球村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成为时代的造桥者,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丰富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桥如大动脉,贯通东西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