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艰巨性

关注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艰巨性

关注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艰巨性

资料图片

产业经济理论表明,经济高增长通常会带来结构的高转换,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之间呈现互为推动的关系。然而,2008年至2011年间,我国经济虽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2012年和2013年的GDP增速仅为7.8%和7.7%,第三产业却开始加速发展,国内产业结构有所升级。笔者认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常常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我国的现实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调整将面临着很大的艰巨性,未来必须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下行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型产业内关系。

经济持续增长应关注产业结构的承载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状况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增长中,这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对应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超过产业结构状况;而另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状况。当然,经济发展水平终究要回复到与产业结构状况相互对应的关系中。这说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的产业结构状况之间有一个相适应的区间,这个区间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上限,经济增速在持续一段时间的高速后会回落;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下限,经济增速在持续一段时间的低速后会加速。当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速持续超出本国产业结构的承载水平时,说明本国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经济增长已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持续高速增长以后必然带来增速的放缓;当本国产业结构承载的水平足够带动后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时,说明本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做出调整,经济增长还没发挥出潜力,经济增速即使维持一段时间的低速后也必然会加快。

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产业结构承载的上限,实际上是经济增速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当带动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处于过载状态,原有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在减弱,而约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在加大,整个经济发展就会出现自我限制态势。需要注意的是,不应简单地让经济发展水平回归到现有的产业结构承载的区间内,而是应通过现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需要深化产业结构的内外关系。产业结构内部联系的调整会受到各个利益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各利益主体的经济需求相对较多,而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相对较少,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更多围绕着经济需求展开,因而该阶段产业结构的关系比较简单明了;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各利益主体的经济需求相对满足,而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相对较多,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需要满足更多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需求,因而该阶段产业结构的关系显得复杂多样。

在产业结构外部联系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需要制度条件的保障。各利益主体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利益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主要由政府代表各利益主体的同质化要求,因而政府的利益取向会主导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产业结构关系的调整更多围绕着成本优势展开,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诉求相对较少;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主要由市场体现出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因而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更多突出在效率优势方面,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诉求相对较多。由于结构变化对体系内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对影响产业结构关系变化的意识形态、道德信念和政策法规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