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研究生培养方法与思路需要重新审视
为了印证顾海兵的判断,记者选择了西北一所“985”高校,随意抽取了两所学院官网公布的“师资力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所学院55位教师里,有41名在本校学习过,将近25名在本院学习过,且有超过40%的讲师是“本硕博”一条龙读下来的;另一所学院,67位教师有43位出自本校,14名讲师中,其中6名也是“一条龙”读下来的。
“本科和研究生课差不多,老师讲的也差不多,只不过形式换换,本科时老师主讲,研究生时分成小组讨论、老师点评。”一位曾就读于上述一所学院的毕业生就告诉记者,“研究生时经常逃课。”
近亲繁殖的弊端早已显现,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学校无动于衷?
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与“尖子生”选择余地小是主要原因,“从导师角度讲,把弟子留在跟前,办起事来更方便,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学生角度说,留在导师身边,凡事都有人‘照应’。”
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近亲繁殖”的板子不能只打在“留校”身上,还要从研究生培养体制包括培养的方法与思路上去检讨,而且“后者可能是更严重的”,“有些导师带学生,一进来学业基础还未准备好,就让学生跟着自己做课题,就如同徒工跟着老板,只能是照老师的‘瓢’来画‘葫芦’,几年下来,潜力未能发掘,视野也没有开拓。这的确是近亲繁殖,学生毕业后即使不留校到外边去,也未见得有多大出息。还有很多大学博士生导师之间都很少交往,学生的‘门派’森严,这样的环境你想不‘近亲繁殖’都很难。当然,也有一些导师比较高明,带学生是让学生先打好基础,转益多师,去寻找各自最佳的发展路径,这就不是‘近亲繁殖’”。
C “教师队伍‘远缘杂交’,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
尽管此前所述种种危害已足够,但在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看来,探讨学术近亲繁殖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在微观层面上很可能表现为不同学缘学者间的学术产出差异;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则体现为大学学术聘任制度以及国家学术体制运行的某种特殊主义取向。”
而从世界一流大学比拼的角度来看,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也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在生源上,中美高校没有丝毫差距,师资是中美高校的最大差距”。
对于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校来说,究竟什么样的教师结构才是健康、科学、合理的?
“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强调教师队伍的‘远缘杂交’。”尉志武说。
但在具体操作上,一所高校中“近亲”者比例多少合适,是不是越少越好,还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因为无论是从理性选择还是从常识角度而言,本校出身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都是无可非议的,其原因在于客观上学术精英本身就大多出身于少数名校之中。”阎光才曾撰文强调尽管目前无法给出定量分析,但可从一些例子中看到近亲繁殖“不总是坏的,但就长远而言是危险的”特性。
D 解决“近亲繁殖”,要严苛,也要灵活
“要严苛灵活”地解决“近亲繁殖”,已成为接受采访的专家们的一致意见。
尉志武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灵活,必须制定严谨的招聘程序和被教授委员会认定的选人标准。
有学者则给出了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框架:制定留校任教禁止制度、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强化学术“近亲繁殖”防范的监督制度,还要引导高校逐渐实现自我规范。
“不是一定要把本校毕业生剔除出去,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怎样的选拔程序。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选人中那些非学术的因素去掉。但我想,真到了那一天,绝大多数高校还是会鼓励学生、教师多出去走一走的。”顾海兵说,“就目前来看,如果下大力气整治,至少需要20年。”(光明日报记者 邓 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