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药:给价格“松绑” 靠市场“治病”

低价药:给价格“松绑” 靠市场“治病”

摘要:此前发布的《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已经明确提出,为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使用常用低价药的积极性,将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使药品回归治病的本原。

5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取消最高零售价格。这是国家对低价药价格管理开出的“新处方”。在老百姓感慨低价药难买时,为使“物美价廉”的低价药重回市场,国家近来举措不断。此次新规出台,更是传递出鼓励低价药生产供应、保障百姓用药,根治医药市场顽疾的积极信号——

“这药特便宜,但买起来十分费劲。”5月6日下午,在北京隆福医院一楼大厅,刚买到一小袋艾司唑仑片的患者王先生抱怨说。原来,这一袋1.3元的药片已经让王先生跑了好几家医院。

艾司唑仑片供应短缺,是我国不少低价药品经常“一药难求”的缩影。近年来,我国部分低价药品短缺问题突出,一些经典老药甚至从市场上消失,不过这些低价药重回市场已经指日可待。5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取消最高零售价格,改为在单品种日均用药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有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进低价药价格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企业生产供应和医院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同时,抑制高价药品不合理使用,优化临床用药结构,降低医药费用总体水平。

  低价药短缺有望缓解

在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双井桥的工业园区,华润双鹤副总裁葛智勇告诉记者,公司有大约120个低价药品种,但在生产的不足40个。生产成本不占优势甚至与价格倒挂,是企业不愿生产低价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介绍,华润双鹤的一款维生素C注射液制造成本为0.73元,而平均中标价只有0.224元,其中最低中标价为0.06元。这意味着这款注射液卖得越多,企业亏得越多。由于“低价优先”的招标政策,企业中标了也不生产;个别企业为避免药价倒挂,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根据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改为在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记者了解到,在综合考虑药品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现阶段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确定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此外,在同期公布的低价药品清单中,共涉及基本药物目录中530个品种中的1154个剂型,且都在医保可报销的范畴内。

葛智勇认为,价格放开后,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市场价格,保证产品合理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低价药的生产、销售积极性,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同时,合理的利润空间保证了药品生产企业投入资金用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等,将更有利于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患者负担不会大幅增加

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取消后,部分药品价格可能随之上调。有人担心,旨在纠正低价药品价格扭曲的政策,可能增加患者的用药负担。不过,不少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变低价药价格管理方式,不仅不会导致医药费用增加,反而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

“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对医药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太大。”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目前全国药品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绝大多数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敢贸然提价。

“目前很多低价药品日均费用只有几毛钱,药企把价格一下子提高至日均费用支出3块钱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社科院教授朱恒鹏说,即便有些低价药调价了,但在3元或5元的标准下,药品价格的绝对值并不高,对老百姓用药负担影响有限。而且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合理调整低价药品价格,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供应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使用,从而降低药费总水平,减轻患者医药负担。

来自制药企业的人士也认为,低价药价格管理方式的改革,是给医药企业松绑的重要一步,但医药企业趁机大幅涨价的可能性不大。

“很多低价药在药店销售靠的就是价格优势,如果价格抬高,产品就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葛智勇说。

记者还了解到,即使一些药品因原辅材料上涨需要调整零售价格,由于有日均费用控制,价格变动也是可控的,而且对低价药品报销标准比较高,基本不会增加患者负担。而且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实际价格或用法、用量变化情况,对低价药品清单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对列入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将做好低价药品生产成本及实际购销价格的监测工作,并对独家生产或具有一定垄断性的药品要重点监测;对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配套改革还需跟上

不少业界人士表示,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以后,医药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能否提高、老百姓能否用上物美价廉的低价药,关键要靠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要解决低价药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问题,医疗机构和医生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朱恒鹏说,必须加快落实相关医疗改革措施,提高医院、医生使用低价药的积极性,以切实保障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满足患者需要。

专家建议,必须要有配套的政策,例如确定低价药在医疗机构的药品比例中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或者在报销政策上更多向使用低价药倾斜甚至全部报销,才能引导医生更多地使用低价药。在药品采购招标环节,也应让医院自主决定购买方式及买什么、买多少、什么价格、怎样付款等。

记者了解到,此前发布的《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已经明确提出,为鼓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使用常用低价药的积极性,将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使药品回归治病的本原。

朱恒鹏建议,要根本性消除价廉质优的低价药出现的临床断档现象,还应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放开医生自由执业,通过市场机制理顺医药价格,从而彻底消除“以药养医”现象,使医生能够完全通过自身提供的医疗服务获取阳光、体面的收入,避免药品成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牟利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使药品成为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形成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节约成本、控制费用的激励。”朱恒鹏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