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调查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一是工程整体受惠范围有限。已建农家书屋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有书无人”和“有屋没书”的情况,均不同程度存在;而那些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自然村多数没有农家书屋,占据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建或已建成的城市社区各类设施齐全齐备,唯独缺少农民工和社区居民的阅读空间,新的盲点正在形成,工程建设的难度逐步加大。二是书屋运行费用十分短缺。一些地方的管理员报酬尚未完全落实,仍有一些地方管理员完全依靠热情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情况短期内可以支撑局面,但长期推行显然可行性不强,势必影响到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书屋的服务质量。此外,日常管理维护费用短缺。由于书屋的基本设施均是建设期间的一次性投入,后期管理维护费用尚未纳入工程总体规划,致使一些书屋的图书受气候、环境、设施等影响,出现返潮、霉变等病害情况,严重影响到图书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水电、取暖和最基本的图书更新等日常运行成本问题也比较突出。三是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只纳入了“十二五”农家书屋建设规划,目前还未实施。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农村文化建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文化民生。这是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农家书屋的遍地开花,是农民公共文化消费的一个精彩注脚。作为一项文化低保,农家书屋让文化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但是也要看到,文化低保,保的是最低限度,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要我们以城带乡,加大投入,大力丰富农村公益性文化,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消除城乡文化盲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把文化“低保”变成文化“小康”。主要措施应该包括: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二要认真制定规划。三要科学投入资金。四要合理配好图书。把全省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根据地域性差异配置农业科技类出版物;针对我省多民族的特点,专门设置藏族和回族地区出版物配置目录。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与培训,强化宣传,努力让农家书屋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应以数字化建设为手段,提高农家书屋传播能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平台和网络优势,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推动全民阅读的开展。这将是未来发展之趋势。
(作者系甘肃省社科院社会政策与救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