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接地气才能有生气(2)

党员干部接地气才能有生气(2)

基层挂职任职制度:到基层一线“补课”“充电”

一段时间以来,“三门干部”现象饱受各界诟病。如何让后备干部、年轻干部等群体真正接触基层,看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更接地气,到基层挂职任职是一条捷径。

在这方面,各地近年来探索不断。

为了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机关干部从基层来,使基层和生产一线成为培养干部的基础阵地,2010年,山东启动“基层培养优选计划”,当年全省就选派了三批共1000多名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

2013年春节后,上海市静安区“80后”干部陈功从区府办秘书科科长岗位调到石二街道担任党工委书记助理,任职一至两年。至于锻炼期满后是提拔、平调还是恢复原来职务,全取决于她一两年间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2013年,静安区委组织部启动的“年轻干部基层实践锻炼”计划与以往不同,改“挂职”为“任职”,编制跟着身份转,要求年轻人一门心思到基层。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选派骨干到基层锻炼,离开原工作岗位,从短期看可能会对原单位的工作暂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失,但越是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舍得派下去锻炼。

而今,类似这样的探索已经上升为中央政策。根据中央最新要求,县级以上机关要选派党员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到县、乡特别是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基层单位、与群众接触比较直接的岗位和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一线挂职任职、驻点包户,时间不少于1年,挂职期间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

“不立地,就无法顶天。”刘峰表示,不论是挂职,还是任职,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都是到基层一线“补课”“充电”,是难得的机遇,对干部的成长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专家同时指出,干部“下去”了,绝不能放鸭子,还必须加强对挂职任职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实绩考核,引导挂职任职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工作学习在基层、生活交友在基层、锻炼成长在基层。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