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客观看待科学家研究“石头剪刀布”策略(2)

【案例】客观看待科学家研究“石头剪刀布”策略(2)

观点

1“可提高胜算”

不少网友尝试着用该策略玩剪刀石头布,却发现“没帮助”,也有网友质疑,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剪刀石头布”,有网友甚至认为,这是科学家“闲得蛋疼”。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外籍副教授约翰·斯坦贝格认为,这并非是突破性的研究,但其内容本身是有趣,有价值的。

“如果你跟人玩剪刀石头布,对手又很聪明的话,似乎看起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剪刀、石头和布各自三分之一的机会,”他说,根据此次研究的内容,如果大部分人的模式不变的话,则利用研究者给出的策略是可以提高自己赢的概率的。

“当然,一旦你的对手也知道了这个策略,那它就完全失效了。”他说。

2“模型有问题”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表示,这个研究更多是人类行为、思维惯性的研究,只有在人的因素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引入数学模型。“每个地方的人的行为、风格都不一样,男性、女性也很可能不一样。”

其表示,从剪刀石头布出发来研究博弈论等问题,研究思路是可以的,但关键是,如果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话,需要将人的习惯、心理等各种主观因素合理地纳入到数学模型中,才能进行讨论。

他认为,从目前研究的内容来看,其建立的数学模型并没有完全将人的独立因素排除在外。

“人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冷血,人的思维是独立的,复杂的,”他说,“就算真有这个策略,对方为什么是木头呢?人家也会采取反策略。”

3“判断不公平”

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博弈论和人类行为研究分析师尼尔斯·菲尔表示,博弈论是很重要的研究,其最主要需要突破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认知偏见是怎样影响人决策的。

他认为,这次研究的假设并没有问题,即人在玩剪刀石头布的同时,带有“认知偏见”——往往会重复自己赢了的策略。而从研究角度说,“认知偏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其研究意义并非只是在剪刀石头布上,而是在更广泛的人类行为上,“剪刀石头布之外,聪明的做市场的人会利用认知偏见来影响消费者行为,或操纵人们的感受。”

但是,他认为,研究的假设虽然没有问题,但研究本身并没能很好地验证这个假设,“结论有点牵强,是基于不公平又不实际判断的。”

评价科研结果别浮躁

中国的几位科学家最近完成了对“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的课题研究。这本是个让外行看了头晕的课题,只是因为似乎是儿戏的“石头剪刀布”是它的研究对象,且被新闻报道作为重点介绍,才引来“无用的研究浪费经费”的汹汹恶评。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成果,科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祉,其中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对科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科学研究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

在科学史上就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时,曾经有人问:“这有什么用处?”法拉第则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处呢?”不到100年,“新生的婴儿”已经是人类不可须臾或缺的“巨人”。

由此可见,单纯地用“有没有用”的标准,特别是眼前的“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评价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短视的,而这种短视背后则是浮躁。就拿“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这个题目来说,虽然长且难懂,但是拆开来看,每个词语并不陌生,特别是“博弈”一词——虽然许多人会把它写成“博奕”,但是它已经成为公众讨论政策效果的常用词汇。

因此,如果批评者多了解一下那个科研课题实质,就不至于发出这样简单粗暴的见解,事实上,在第一轮批评声浪过去之后,一些更为专业的批评意见已经见诸报端,它们讨论的不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而是“对”与“错”的关系——这样更贴近科学研究的本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