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客观看待科学家研究“石头剪刀布”策略(4)

【案例】客观看待科学家研究“石头剪刀布”策略(4)

对“剪刀石头布”研究应予宽容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其研究对象要么关乎国计民生,要么指向未知世界。正因如此,当人们得知浙大、中科院的科学家居然在研究“剪刀石头布”策略,难免会有种“不靠谱”的感觉。但其实,只要稍对博弈论有所了解,便会发现所谓“剪刀石头布”研究并非“闲得蛋疼”。虽然说,该课题的模型的确存在问题,结论也有些牵强,但对于激发更多在人类决策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后续研究未必没有积极作用,那种想当然的指责只能说明其自身的无知。

毕竟,科学研究因其高度专业性,并非所有人都能明白、搞懂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越是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越是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有美国人创设搞笑诺贝尔奖,鼓励、表彰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的深意所在。因此,对于科学研究,公众不妨保持以一份宽容的姿态,为研究者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要不存在学术腐败、科研浪费,那么就应该允许科学家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动辄指责,只会令研究者畏首畏尾,难有创新突破。

当然,公众不是专业人士,出现一些误解和偏激的指责在所难免。这时候,就需要媒体的正确引导。然而我们看到,恰恰是此前一些媒体哗众取宠式的报道,将舆论的关注点引到“剪刀石头布”本身,而非相关博弈论的研究。而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报道者科学素养不足,以及不少媒体专职科技记者匮乏等深层次问题。这就难免导致一些涉及科学的报道做得不专业,甚至将严肃的科技新闻搞成娱乐事件,并频繁出现误读现象,进而误导舆论。这一点,在转基因的相关争论中也有所表现。

反观欧美一些主流报纸,对于科技新闻往往非常重视,人才储备也相当充裕。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纽约时报》对于相对论的报道。当时,针对不少人不理解广义相对论而提出的责难,《纽约时报》接连发文劝告读者,不要因为全世界只有十二人懂得“这位突然著名的爱因斯坦博士”的理论而怪罪。如果我们的记者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对于“剪刀石头布”研究的报道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总之,相比于争论“剪刀石头布”研究的是与非,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我们似乎更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对于科学的态度—是真的信仰还是假的玩闹?是真的重视还是嘴上说说?在此之前,不妨且慢棒杀“剪刀石头布”研究。

【启示与思考】

技术总在耕耘人性,总在刷新常识,这意味着,要判断新成果的优劣,应有更高的价值维度,即理论思维。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牛马不知自己劳累,猪狗不知自己肮脏,因为它们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建立起参照系,只好接受现实,而人类则不同,我们可以用理性构建可能的生活,从而对现实进行批判,并改造现实。

“石头剪刀布”式的策略研究,在国外并不罕见,表面看没什么用,但当牛顿面对苹果而沉思时,当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实心球时,我们能说也是“吃多了撑的”吗?

科学需要研究普遍规律,因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视野与生活,汲汲于有用没用,其实是一种“原始思维”,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写道的,美洲原始人能叫出上万种植物的名字,超过欧洲顶级的植物学家,可他们却把同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赋予不同的名字,因为“用处”不同。

事实证明,“有用”对思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很容易让我们摒弃理性,走向功利,结果造成知识的无效积累,记忆负担日增,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下一代人的创造空间也被窒息。

或许“石头剪刀布”策略研究仍有粗糙、不严谨的地方,但这应放在学术领域中讨论完善,让公众投票决定牛顿定律是否成立,这显然是荒谬的。但现实是,我们的科学共同体建设欠成熟,公信力不足,投机空间大,这也是科学话题屡屡转化为公共话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