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不是扁平化、同质化

京津冀一体化不是扁平化、同质化

一体化30年推动未停歇

《瞭望东方周刊》:近几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吴唯佳:如果要回溯,还比较久远。最近来说,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着国家区域经济分布的问题,中科院地理所以胡序威研究员为主的科研团队围绕京津唐作了一些研究,特别是考虑当时国家的产业布局,以北京、天津为重要节点的京津冀地区有较多的煤炭、钢铁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所以就开始研究北京、天津、唐山之间的产业协调合作问题。

这个团队的任务来源于原国家计委。当时的产业协作问题,还包括北京如何与河北合作,保障对首都农副产品的供给等。这项研究对国家的区域开发等决策产生了不小影响。

同期,吴良镛院士和清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组的学者们,也从旧城保护和区域发展角度参与了北京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着重考虑北京未来的空间发展问题。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城市不是孤立的,总是和区域在一起。当时还考虑到,随着北京市区的不断增大,需要研究首都与北京市域以外地区的关系和布局安排问题。

清华大学当时的研究工作,对80年代北京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北京旧城如何保护等问题。

区域有总的发展要求,京津冀各有发展重点,这两方面会有不同,致使三省市之间在各自发展诉求方面不能很好协调,进而造成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产业不对接等问题。在土地开发方面,发展的早期就不一致,北京引进了不少工业企业,城区面积越来越大,不断向外蔓延。

到了90年代,京津冀之间产业协作仍在计委系统下推进,其中也有一些成功之处,比如河北作为毗邻北京的省份,它服务中央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包括对北京的农副产品供给、水资源调配,都能得到很好保障,但在河北省内的争议也很大。

河北几任领导都很重视与京津的关系,都明白河北的发展要围绕如何发挥京津优势来考虑,相继提出了环首都圈、环渤海湾圈等想法。随着河北沿海港口的开发建设,包括黄骅港、曹妃甸港等,河北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沿海城市,比如唐山、沧州。黄骅港还是我国煤炭的重要输送口岸。

在发展过程中,京津冀都非常重视工业企业或项目的引进,企业入驻时会考虑各方给予的条件,比如摩托罗拉在天津落户,一些汽车企业在北京落户等等。北京作为首都可以动用大城市优势和更多的政治资源。天津、河北一些地方部门不能按照原来自己的设想吸引这些企业或项目落户,就有怨言。这也是京津冀合作不畅的体现,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90年代,2000年后也有。

90年代末,在吴良镛院士领导下开始研究“大北京”的构想,把我们研究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挪了过来。当时的想法与吴良镛院士和清华大学80年代对北京工作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觉得北京要发展,需要有一个区域统筹。而真正形成这个构想就到2000年了。

我们的思路是把北京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关联起来,形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第一期报告的发布引起很大轰动。国家发改委系统原先撤去了原国家计委的国土地区司。现在是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负责长三角、京津冀等的经济区规划工作。

在国家多个部门和领导的努力下,促使京津冀三省市在2004年初达成了“廊坊共识”。三省市之间也有一些具体成果,比如首钢的搬迁。

对天津的影响是,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修建了京津城际铁路,并推动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建立。

同时,第一期报告也推动了河北围绕北京外围的道路建设,开辟了一些新的进京高速公路,一定程度改善了北京外围的河北城市间交通联系,缓解了北京的区域交通压力。第一期报告之后,清华大学团队在吴院士的带领下,又相继发布了两期报告,也都送往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参考。

以“畿辅新区”疏解首都新增功能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北京周边的城市发展,在清华大学《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中,提出了“畿辅新区”,它的设置出于怎样的考虑?

吴唯佳:首先,北京新机场是一个考虑因素,因为机场是城市的枢纽门户。不过机场只是给畿辅新区的发展带来了可能,并非必然。

提出畿辅新区,主要是疏解北京的首都功能,把新增部分放在新机场附近组织安排。而新机场客流目的地主要是北京,在其附近安排首都功能的新增部分,可以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建设畿辅新区的必然性,还取决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需求、条件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意图。当然,它也可以承接国家和北京的教育、科研功能的发展需求。

同时,京津冀之间需要有一些能够共同发力、共同行动的工程或项目。畿辅新区可以地跨京冀,紧邻天津,很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把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就压在畿辅新区上。北京东南部是北京唯一还有发展条件的平原区域,与河北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新机场,北京南部地区的空间组织调整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还是坚持认为,对于京津冀来说,原有城市的发展、转型是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事情,这既包括北京、天津,也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建设畿辅新区?

吴唯佳:首都功能的疏解需要有一个区域统筹的安排。北京新机场选址南部,这个偶然因素为畿辅新区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

首先,畿辅新区建设地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要有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从规划的角度讲,如果畿辅新区作为中国首都的一个新区,还希望在人文的传统方面拥有优势,至于历史、自然的优势是什么,都需要深入考虑。

在畿辅新区的选址上,我们也作了北京中轴线的考虑。在北京正南的白洋淀方向,在这个长轴上选择未尝不可,而这取决于决心,愿意承受多大的代价。这都是科学问题。

畿辅新区的建设目的之一是疏解新增的首都功能。顶层设计由国家层面解决,同时我们也认为,中央机关在北京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北京也为旧城保护、改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有时不太理想。我们工作的基础以这个布局不应该改变来考虑。

畿辅新区建设难度很大。首先,选址地跨北京、河北;其次,它要疏解首都职能,这涉及国家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这些想清楚了才能往下推进,目前还只停留在学术研究上。

我们希望畿辅新区成为我国发展转型中的一个典范工程。深圳、上海浦东的发展都不是只靠一个省市完成的,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而畿辅新区的提出和建设,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也体现在行政关系上。所以,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制度安排来统筹处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