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就是一根标杆,他让群众怀念,也让群众量出了今天干部的长短。
79岁的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书记,说到今天一些“心里只有自己”的干部,得出一个理儿:“群众观念丢掉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就会把你抛弃。”
对于焦裕禄之后的第十四任县委书记、来兰考工作已经一年半的王新军来说,焦裕禄当年对群众说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已成为心中时时震响的座右铭。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照检查材料上,多次使用“愧疚”“惭愧”“愧对”“对不起”等词汇。他说:“在焦书记工作过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今年初春,王新军利用清明三天假期,走进兰考的一些偏僻乡村。村民们看到县委书记的惊奇,让他脸红,更让他受到鞭策。“差距太大,只有奋力追赶!”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穿越50年历史烟云,“把泪焦桐成雨”,凝结着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思念与精神呼唤;公仆情怀,这是焦裕禄留给党员干部的最宝贵精神遗产。
“父老生死系”
——有一种力量坚如磐石
离黄河岸边几里地的张庄村,曾被叫做“下马台”。过去,这里通着官道。因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
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
党培养的焦裕禄,最相信群众的力量。他一次次下乡走访,开座谈会,首先确定了种植泡桐的思路。因为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
满地满坡的泡桐,成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水沙碱“三害”的金钥匙。
50年后,徜徉于焦林中,总有人这样问:为什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四个月,就找到了多少辈人没有找到的“除三害”的办法?
答案并不复杂。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辆50多年前的破自行车、一双50多年前的破胶鞋记录下,焦裕禄靠骑车走路,踏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住牛棚下大田,蹲点调研。
在盐碱区,他经常抓一点碱土放在嘴里品尝,说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这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目瞪口呆。
刘俊生难忘那一个个镜头:无论瓢泼大雨、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焦书记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焦书记冒着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树叶,带着技术人员追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焦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时隔50多年,响在我们耳边的这句大白话,传递着深刻思想哲理。
在近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坦言:和焦裕禄时代相比,现在交通便利了,但距离基层却远了。经常是“身到基层心在城”,名义上下了基层,实际成了“空中飞人”“走读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调研,很多时候也是“路上一小时,调研十分钟”。
兰考县长周辰良自我剖析:在推动工作中有时为了装点门面、树好形象,干一些面子活;为了在观摩评比中争个好名次、留个好印象,搞一些花架子。
湖北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也有个对比:“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跑遍125个村,我在红安工作4年多,入村入户调研的村不到100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