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群众,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求真务实,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兰考人民至今保留着这个习惯,房前屋后、庭院地头,有空地就种上几棵泡桐。泡桐树栽在农田里,既防风治沙,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46万亩,泡桐200多万株。截至2013年,全县林产工业从业者4万余人,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70多亿元。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是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毋改英雄意气”
——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一位省领导来视察,看到兰考灾情严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再一次听到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般英雄气概?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