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的设计师,众所周知,大学期间的培养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口众多,民族分布较广阔,近几年来,民族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几百年的民族地域文化却在高校设计专业找不到丝毫的踪迹,对于高喊了多年教学改革的高校教育而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吗?吉林省的地域文化主要是蒙满朝鲜族文化三足鼎立的形式,蒙古族文化更是三足中的重点,发展我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就应从我省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入手,开展有地域性、有“意味”的课程,使我省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蒙古族这一地域语言形式为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视觉语言开拓了崭新的发展空间,更为吉林省特色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特色空间。
蒙古族艺术以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而著称。但关于蒙古族,记忆最深刻的要数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对于设计我们却一无所知。对于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的内蒙古地区的平面设计,我们应树立民族地区的设计特色,以汲取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根基,继而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再创造,达到传统文化的“再生”。对于外来的文化则应采取“融合”的态度,达到既“现代”又“传统”,培养出的人才就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做到融汇中西,融合古今,集文化之大成。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阐述了这一观点:“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是吉林省艺术教育及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深系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兼具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质的双重性。那嘹远的长调、奔放的舞蹈、绚丽的服饰,古老的传说、特色的图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蒙古人民。作为培养吉林省艺术教育的高等院校,难道不应该为它的继续发展而贡献一份力量吗?当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到来,蒙古族艺术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源自于原生环境的不断开发与变化和审美群体(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趣味与审美需求的变化;机遇则在于,全球化背景时代为多种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并提升蒙古族艺术在蒙古族文化谱系中的内涵与意义,以彰显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利用蒙古族审美文化资源而进行适时的创新,以有效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焕发新的美学品质。在教学中开展全新教育课程,《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设计领域中传统与现代有着密切关系,充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于现代设计中,是创造吉林省特色设计的关键。还应继续建立导师工作制,要将“由地域特色的本土化教育”与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相关联,会起到更好的应用与研究作用。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其审美文化资源都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它也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体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同样会被赋予新的含义。民族艺术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谋得生存和发展,在保持其原生性与原位性的基础上,必须以当代视角对其进行身份确认,以多元共生的艺术观念对其进行文化阐释。本土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教育必定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必定是吉林省艺术设计教育将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