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如果没有经历亡国灭种而被拦腰斩断,其文化传承通常会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中完成。这种对话过程,又因文化主体——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表现为不同倾向。当文化主体自我封闭时,表现为对外来文化和当代价值理念的顽固拒绝倾向;当文化主体面临生存危机时,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完全否定和对外来文化全盘接纳的倾向;当文化主体强大自信时,则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和当代价值的包容和选择性接纳的倾向。总之,无论其对话以何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承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博弈中进行。这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有体现。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文化传承,更多是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中进行。在此期间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也经历了由自我封闭、自卑焦虑到自信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久,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又重新回归国人生活,但他的复兴,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主义,而是借“文化复兴”之名行“文化创新”之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传统文化基本理念为核心,借鉴马克思主义等西方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价值理念的文化创新过程。
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是关于人生态度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个人的自强向上、道德自律和人际的和谐融洽为目标。“自强”、“贵和”、“修德”是中华民族较为突出的文化传统,对其进行适当转化,可形成符合当代精神的新的文化观念。
第一、关于“自强”的理念。张岱年先生曾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概念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段话表明,先民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前提,以敬畏的心态向自然学习和效仿,以了解统摄自然万物的规律,并以此获得人的行为准则。因此,对应“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不断奋发向上,即便屡遭险阻,也要顽强坚持。这种“自强不息”的“创生”精神,需要另外一种“守成”的力量与之相应。对应“地势坤”,君子应“厚德载物”。此厚德载物不仅仅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它更强调以深厚的底蕴承载不同,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守成”的力量。正是因为拥有“创生”与“守成”的精神,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才得以历经磨难而薪火相传。
上述“自强”的理念,在当代表现为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既需要底蕴,更需要自信,还需要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当代社会的文化创新,表现为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造性的转化,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和其它西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大胆借鉴,而最终表现为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制度模式。这既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更是当代文化的创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