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和』文化

时代呼唤『和』文化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用凝炼的语言将中国“和”文化首次概括为“四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准确把握“四观”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打造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儒、释、道三家都从不同侧面做出过阐释。在道家看来,天就是自然,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和自然相互融通。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持天人关系互动的宇宙观,认为人事是天意的体现。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佛家“梵我一如”世界观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梵,即天和自然;我,即个体存在。季羡林先生论及“天人合一”时说,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信念和人生态度。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正在对和谐的天人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迫切需要在全社会确立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主导地位,引导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遵循自然,从心灵深处矫正业已被扭曲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实际行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易经》上说:“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秉承“和”的理念来处理国家间关系,“万国”之间才能和平相处。《尚书》在论及处理邦国和部落关系时,强调要遵循和睦相处的准则,明确提出了“协和万邦”概念,即“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认为各国和谐共处,天下的民众也会变得友好和睦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将“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实践证明这种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对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具有恒久价值,并在处理纷繁芜杂的国际关系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汤因比曾不无忧虑地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世界是多样的,文化是融通的。当前,国际关系逆流暗涌。只有树立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才能摆脱“文明冲突”的蛊惑,打破势不两立的思维定势,探索形成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