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和』文化 (2)

时代呼唤『和』文化 (2)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是一个极具辩证思想的哲学命题。《国语·郑语》载史伯答桓公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概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出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对这句话解释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冯友兰先生认为,“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可以说,“和”的基础是“异”,只有存“异”,才会相互包容,和合共生。

社会是由有机联系的人类群体构成的。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怎么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首要课题。然而,人性使然,爱听顺言。许多人不愿意听到不同意见,认为同声附和才是和谐和支持。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就会异化,社会交流就会陷于病态。只有以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时刻警醒我们,才能形成察纳雅言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度量。也只有这样,社会上奔波忙碌的人们才能如一个个不同的音符,共同弹奏出美妙的人间乐章。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指的是人的心灵和内在。儒家认为“心”是人生命的中心,人性是“心”的外现。人心和善,从道德层面上理解,就是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孟子说,“仁者爱人”。孝顺父母、亲爱兄弟,是仁爱的基本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更进一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一个境界。《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称作是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黄金律”(GoldenRuleofmoral)。为了构建理想的道德秩序,儒家主张养心修身,以养心作正心。

当下,紧张、焦急、忧虑、担心、恐惧和不安逐渐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个体心灵通往愉悦和谐的障碍,不少人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道德观、价值观这些内在问题,自身的小宇宙还不够和谐,没有达到舒缓、从容、和善的境界。应当从修身正心、寡欲养性入手,倡导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使内心长吹春风般的清新气息,举止宜人暖心不逾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