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2)

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2)

互联网思维的政治影响

不管在政治认知、情感还是评价上,互联网思维对当代中国政治都产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从政治认知上看,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观念。人们通过网络表达的政治诉求更容易展示其影响力,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更强自主选择权力的主体,每一个政治主体都处在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中,较少受到他人的监督与约束,也不必太多顾及社会环境的约束。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盲目崇拜和绝对服从,而是把自己的政治认知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吸收和甄别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

第二,从政治情感上看,互联网思维助推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情感宣泄。由于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心理、情绪宣泄最为直接、畅通的管道和交流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思想情感,而非理性和消极的内容也易于通过此途径得以传播、放大,弥散到整个社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既影响了社会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主流舆论教育引导的能力和效果。

第三,从政治评价看,互联网思维使得人们的政治评价多样而复杂。网络的开放性极大地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门槛,使公民获得了政治参与的平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合法有序的途径提出个人主张、反映个人意见,解决个人在政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这也为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意识自由表达、迅速传播和扩大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治评价的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

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政治工作

第一,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互联网具有信息的广容性和海量性,内容庞杂繁富,信息量大,极大地增加了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信息传播的无序性、裂变性,传播手段多样、翻新、易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增加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技术难度。基于这种海量信息、无序传播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仅靠“老三篇”开展工作,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正确的政治立场、客观的政治评价灌注于不断产生的网络政治信息之中,引导人们接受有价值的思想、有立场的观点,彻底扭转“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传统形象。

第二,以人为本:注重感情诉求和过程体验。互联网以其信息的海量性和沟通的便捷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要牢牢把握这一趋势,把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头。同时,互联网集中展现了人们的各种利益、愿望和诉求,要尊重人们正当的利益诉求,尊重人们多层次的、健康有益的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理解互联网用户正常的情绪宣泄、个性张扬行为,承认媒体使用者之间各方面差异的合理存在。具体到政治生活来说,要鼓励人们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把政治参与作为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看待。同时,注重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注重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注重提高他们的参与满足感,由此,使人们正确把握和对待政治。那种把人民群众拒于政治大门之外,然后再跟他们“讲政治”的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形势的要求了。

第三,把握规律:提高对互联网的掌控能力。针对互联网条件下传播主体和信息源头增多,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的特点,提高掌控媒体格局的能力。针对互联网传播交互性、参与性强的特点,研究人们对互联网的接受教育、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探索平等交流、协商对话的教育引导新方法,做到亲切自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针对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坚持做到有效引导舆论与妥善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掌控互联网必须注重顺势而为,不可逆流而动,群众的政治愿望、要求,汇集到互联网中,是一股不小的舆论潮流,对此,必须在把握潮流趋势的基础上,善用巧劲,驾轻就熟,取得满意效果,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本文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资助、中央党校2012年度校级青年科研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