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刻的理论思维与突出的实践指向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突出的实践指向的统一。
(一)体现了深刻的理论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讲话,既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们党和国家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理论阐述,也有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理论总结。其中包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重要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的重要论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重要论述,关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等等,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刻理论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
(二)体现了突出的实践指向
自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现在,在这较短的1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频次不可谓不高,平均每个月都有好几次讲话;其内容不可谓不广,几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涵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以及党的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各个领域。为什么?是要急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吗?绝对不是!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我们知道,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性阶段。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总结成就时,并没有回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8]谁来解决?当然要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来解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不论篇幅长短,也不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工作部署,都是从实际出发、从实践需要出发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都是紧紧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也就是说都带有突出的实践指向。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四、坚定的人民立场与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与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统一。
(一)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即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利益的立场。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根本立场。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9]2012年11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对人民的责任”。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期盼过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郑重的宣示和庄严的承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更体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永不脱离群众”,对群众要有真感情,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不能沽名钓誉、不能“作秀”,这既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他本人对人民群众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1]。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8]。这里的“民族特色”也应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会自然地感觉到这些讲话所体现的朴实自然的文风及鲜明的民族风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朴实生动、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富有哲理,说的是老百姓的话,讲的是老百姓的事,不是官样文章,广大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是我们党优良文风的体现,为全党作出了示范。特别是他所使用的诸如“中国梦”、“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等等,更是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突出地反映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02).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3]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1).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 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
[7]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 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 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N].人民日报,2013-06-26(0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1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