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中国式民主的已然性和应然性 (3)

科学认识中国式民主的已然性和应然性 (3)

中国式民主的应然性:走向类文明

何谓应然性?顾名思义,应然性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说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一般来说,应然性与作为事物现实存在

的已然性,总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超前、脱节甚或悖离的现象。作为事物客观存在本性及其理性要求的应然性,通常是要超越已然发生的事物现状的。正是由于事物应然性的存在,才使得事物的已然状态不断发生改变,并且使应然性逐步演进为新的已然性。这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秘密和规律。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只有遵循这种发展规律,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讨论中国式民主未来走向的意义所在。

何谓类文明?类文明是文明的一种综合形态,而不是单一的文明形态。类,就是人类;类文明,即人类共识文明,是全球化时代的新型文明形态。类文明的本质是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包容性。它不是一国文明,也不是世界文明整体,而是不同文明凝结而成的共识文明。类文明不是独打太极拳,也不是独打保龄球,而是大家在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类文明的远景类似于费孝通先生晚年所描绘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共识性相统一的图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人类大同。

综合起来讲,类文明具有如下基本特点:其一,共同性而不是单一性。类文明并不否认不同文明的个性,但它重视的是共同性而不是单一性。其二,交互性而不是同一性。类文明是在不同文明的交互性中呈现和展示其共识性的。其三,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类文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体系,它不以某种特定的文明为圭臬,而是以文明的多样性为其基本存在方式。其四,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类文明不仅允许“他者”存在,而且还推进“他者”发展。其五,互惠性而不是自利性。没有互惠,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传统的人是不可能集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说类文明是中国式民主的应然走向呢?其实,这不是我们主观认识的问题,而是中国式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式民主最终必然走向类文明。

其一,中国式民主遵循了民主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式民主虽然有诸多中国特点和中国色彩,但基本上是遵循了民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民主既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制度、一种形式。民主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结合体。以往我们谈民主,主要强调民主的实质(即谁当家作主)而忽视民主的形式(即以什么方式来作主)。然而,从民主实践来看,民主形式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形式上的民主,真正的民主就不会存在。不要形式上的民主,最终只能唤起革命力量。而革命力量却以改造人民陋习的名义,把人民置于奴隶的地位。而且,反复进行的选举,各党各派的宣传和政治竞争的各种惯例等等,所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为人民提供了学习民主运作不可替代的框架,直到公民身份真正成为人民日常的生活内容” [5]。因此,从类文明的角度来说,发展民主必须重视民主的外在形式和实现方式。

所谓中国式民主,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什么是中国特色?特色者,即有别于他人之处也。它通常指此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同时,大凡特色都是与优势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式民主之所以值得珍惜,是因为它提供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道路,有着较之其他类型民主所不具有的某些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然而,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并不在于我们固守多少中国特色或保留多少中国色彩,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民主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开辟中国式民主发展的空间,使之成为能够适应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民主道路、制度和形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