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中国式民主的已然性和应然性 (4)

科学认识中国式民主的已然性和应然性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民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得益于实行了全面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且,中国式民主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开放性和包容性既是中国式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也是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特点和重要优势。中国式民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同时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式民主虽然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同时它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因而它必将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正如邓小平指出过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6]

其二,中国式民主适应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式民主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因而必然要反映和体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20 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能够为我们认识中国式民主提供不同的视角,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式民主,从而认清中国式民主的应然走向。

全球化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互动、交往的发展。人类的交往分为若干层次,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在不同层次的交往中,展示出人类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全球化时代,发现差异性是为了更好地包容与合作,这是全球化的价值追求。全球化影响着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其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推进人类各文明、各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发展中国式民主需要树立全球视野。这种视野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十分珍视发达国家成熟的民主模式与民主实践,立足我国本土民主实践,借鉴和吸取在全球化条件下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民主形式;二是用全球化的学术语言与工具,描述和传播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性成果,使中国式民主发展成果能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中国式民主也应该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主,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式民主需要不断吸取他种民主的有益成分,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同时也开发中国式民主中符合全球化要求的有益成分,用自己的好东西充实人类民主的殿堂。

从全球文明协同演化的过程去认识不同民主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多元比较去揭示民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共同性,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式民主的特殊性。森林里看不见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世间的每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同样,所有树叶仍旧是树叶,每一个人都属于人类,每一种民主形式都是民主。特殊主义论述本身并不特殊,无论是“自我特殊论”或“他者特殊论”———从“法兰西文明优越论”“普鲁士道路”“亚洲价值观”,到“美国例外论”,不一而足。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殊论”也并不例外。必须明确,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式民主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会成为全球问题;反之,全球问题必然也会影响到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没有全球理性和全球视野,中国式民主是很难获得长远发展的。

其三,中国式民主内涵了类文明的一般因子。中国式民主并非封闭的民主体系,相反它是一个可开放和可变革的民主体系。如前所述,类文明是文明的一种综合形态。类文明的本质是多样性、交互性、开放性、包容性。毫无疑问,中国式民主概念本身带有历史的特点,如果不经过实践中国式民主阶段,中国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民主,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在其开始阶段只能是中国式的,而不会是美国式的或苏联式的,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但是,中国式民主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主,而是变革的和发展的民主。正如我们自身所经历过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近年来,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和取得的成就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同时中国式民主中属于类文明的成分(开放和包容)越来越彰显,有的民主成分(如中国协商民主) 在世界上还起到了引领民主潮流的作用。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式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是一个有着13 亿人口、经历了2000 多年的专制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历程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间还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的曲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诉求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相比,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相比,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某些民主权利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官僚主义、权力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继续滋生和蔓延;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扩大民主范围、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健全民主机制、保障民主权利、提高民主质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式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真正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式民主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准确地把握中国式民主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不断增强“类文明”的成分,把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优越性与民主实现形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好中国式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全体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享有更加真实、更加广泛、更加直接的民主。

参考文献:

[1][2] 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0 版)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导言.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1.18.

[4]范勇鹏.从中国人的视角看欧洲文明:评《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光明日报,2013.7.21.

[5]居伊·埃尔梅.导论:民主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