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 1-5 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创造的辉煌文明。
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 7000 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尤为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底蕴与周边特别是中国中原文化因素的有机交融在它们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其独特魅力早已闻名于世,是高句丽文化昭示后人的经典之作。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二 00 二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
知识链接:两个高丽之说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