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2)

“卫星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2)

从字面意义上看,之所以叫“卫星城”,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好比天体中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卫星城在概念上强调“母城”与卫星城之间的联系,强调卫星城在产业、空间以及城市功能上与“母城”的联系。我认为,所谓卫星城,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周边,距“母城”有一定距离,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同“母城”具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所以“卫星城”具有以下特点:

(1)“卫星城”是大都市(母城)发展的产物,与“母城”之间存在天然的依存关系;

(2)“卫星城”在布局上多位于大都市区的边缘地带,与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距离,通过交通网络连接;

(3)“卫星城”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分担“母城”的一部分功能,对人口、产业的扩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卫星城”同“母城”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卫星城”同“母城”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独立发展、依附发展或融入“母城”是“卫星城”发展的三种主要结果。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从类别上看,城镇体系主要有三类:一是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及卫星城镇的大城市地区;二是由若干规模相仿的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城镇所组成的多中心城市集群;三是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大中小各类城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可见,“卫星城”是区域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城市规划体系中,“卫星城”或新城是城市规划要考虑的重要一环。

“卫星城”之所以成长与发展,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和“母城”相关联的若干功能,能够完善“母城”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乡联系与互动。

1.职能分担功能

卫星城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分担 “母城”的部分城市功能。比如,居住功能、产业聚集等。“卫星城”是缓解“城市病”的一种积极尝试。随着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的不断集中,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巨大,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卫星城”,将一部分职能分散到郊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比如,法国巴黎郊区建设的5座卫星新城,2000年年底疏散了巴黎中心区人口150多万。

2.结构优化功能

随着“母城”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级差地租现象越来越突出,中心城区地租昂贵的地段渐渐被各种商家和高收益企业占据。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不断上升,一些需要占据较大空间的制造业无法承担日益上升的成本,难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对“母城”的影响,因此,被迫逐渐向郊区的“卫星城”迁移。这种迁移形成了新一轮聚集,有利于优化城市经济空间,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制造业的成本、保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如,在伦敦,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移到了“卫星城”。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过城市核心区域的“退二进三”调整,既盘活了土地资产、促进了城市经济布局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也改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城乡联系功能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健康城镇化必由之路。“卫星城”位于“母城”郊区,是联系农村和城镇的桥梁。“卫星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新的“磁力中心”,形成新的产业和人口聚集中心,有利于优化郊区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就业,实现收入增长,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总之,城市的集中和分散是一个矛盾体。过度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用分散和疏解的机制加以协调。“集中”的优势是集约、紧密和便捷,利用空间换取时间和效率,分散就是为了克服中心城区的拥挤和高成本,将人口和产业逐渐向郊区转移。使那些联系成本高的商业、金融、信息和以柔性化生产体系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城市内部集中,而联系成本较低的以大规模、标准化为特征的制式生产体系为主的大型工业企业向大城市周边那些交通便利、地租和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区位集聚,人口也相应转移,于是大城市的郊区化逐步开始了。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20世纪初开始的郊区化过程催生了“卫星城”,使“卫星城”逐渐成为构成大都市圈(带)体系的重要一环。这必然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实践方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