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死亡官员何时当休矣?
近年来,官员自杀的新闻可谓是屡见不鲜,上至省部级、厅局级、下至县处级、科级,几乎涵盖了每个层级。可以说,人们对于官员的自杀或多或少都会感有惋惜和猜测, 而现今官员自杀事件也是愈演愈烈。
其实,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几乎时有发生。除个别官员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官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长期抑郁所致,工作压力大是造成部分干部心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那么,陈白峰究竟是为何自杀?我们不敢妄加推测。只是,据其亲属介绍,陈白峰同志有多年抑郁症病史。试问,如果真的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抑郁而选择自杀,那么相关部门是否能够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干部呢?
诚然,官员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其自杀不同于普通人,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问题。
显而易见,“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前官员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工作,来自于现有的行政体制。因此,干部管理部门要从构建工作机制入手,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正确疏导、细心引导,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干部的心理压力问题。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适时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咨询,为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领导干部提供及时、良好的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和重要力量,只有从源头减少压力,才能保护好党员干部,才能让干部切实为百姓服好务、办好事。
对官员自杀事件,舆论应多些宽容
尽管陈白峰自杀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调查,但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总是让人悲伤。近段时间里,官员的自杀事件,俨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往对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秘而不宣”,导致了公众对此类事件的高度敏感,其间不乏窥视、消遣甚至起哄看热闹的成分。对此,除了官方及时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减少质疑和传言之外,舆论也当保持理性和冷静。
毕竟,官员自杀事件各有不同,需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此类事件的集中出现,有反腐可能涉及个别人的原因,也有各种冲突矛盾之下,官员心理压力骤增的因素。应该看到,在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中,因压力而导致的抑郁自杀,占有相当的比例。遗憾的是,舆论对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时常只停留于浅层次的好奇,缺少更为深入的关怀和思考。
比如,因抑郁症而自杀,这类事件出现于官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身上,公众所表现出的态度大为不同。前不久,几位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社会环境的压力、业界的生存状态、专业的救助方式、自我心理调节等多角度之上。而在官员自杀事件中,舆论更关注 “抑郁”的说法是否真实,对于自杀者本身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及破解之道等则轻描淡写。
作为社会的政治精英,官员面对种种压力本属正常。不想承担压力,不愿为民做事,不应为官。理想的干部选拔体系,应该是“任人唯贤”,但在现实中,也有庸官、坏官、贪官。贪腐的存在,制造了官民之间的对立,也加剧了舆论对官员群体的不满。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实际就是从“吏治”的角度,改变官员作风,重塑官民关系。反贪反腐,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这是官员必须也必然要承受的压力。
除此之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改革的诉求,也是官员需要承受的压力。相比于反腐败的刚性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表现得并不明显。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不贪不腐,少做事、不做事,也可仕途平安。要想让这样的庸官感受到压力,必须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制度上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改革,进而消灭庸官懒政存在的土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