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享“人口红利”到释放“人才红利”

从分享“人口红利”到释放“人才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当我国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前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递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增也推高了劳动力成本,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像马来西亚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因为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既不能在低端市场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因研发和人力资本不足,难以与高收入国家在中高端市场抗衡,结果因缺乏动力,经济增长停滞。就我国而言,靠人口红利维系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红利”上来。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是中国经济转型使然。中国正处于从高消耗、高成本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必然更高。过去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下一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更得依靠“人才红利”。由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且主要被资本所有者获取;而由人口素质所带来的人才红利,是一种人力资本红利,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然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来自教育界的委员,我提出三点思考:

思考一:教育先行。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从依靠“人口红利”转为创造“人才红利”的过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升各类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容回避的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新矛盾,面临着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期望,还面临着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新挑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创新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人才对转型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距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红利”还有很大差距。

要实现高等教育释放“人才红利”,一是要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经“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科研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让人才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如鱼得水、有的放矢。要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建议制定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实习实践。二是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促进特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针对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布局趋同等情况,建议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优化资源配置、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下功夫,让高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明确自身定位,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上办出特色。三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不能仅仅关注教师如何教,课件如何研发,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高度重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带来的新变化,利用其开放性、透明性、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等优势,一方面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总体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带来的翻转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批判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