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享“人口红利”到释放“人才红利”(2)

从分享“人口红利”到释放“人才红利”(2)

思考二:经济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一方面,人才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作为土壤。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创新型人才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高附加值产业得到来自高质量创新的高额回报,激励人才投入到新型劳动力领域,形成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逐步创造出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人才红利的实现也为现代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全面保障。比如尖端科技人才、教育家人才、企业家人才、金融家人才等,全面支撑起现代化产业中技术产业、教育服务产业、金融产业等的发展,使劳动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现代产业群落能够动力不竭。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我国产业结构要从单纯追求规模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从适应“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适应“人才红利”的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把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切入口。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态环保、能源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供应的增加将使得我们人才价格优势凸显,形成“人才成本洼地”,从而吸引全球更高形态的产业向我国转移,激发中国创造财富的潜能。二是在全国进行产业梯度转移。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力度,继续发挥内地的“人口红利”;而在沿海地区则适时转变产业结构,利用人才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更高形态的产业部门,发挥好“人才红利”。

思考三:制度保障。实现“人才红利”要以新的制度红利为基础,合理优化的制度有利于人才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前,人才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才观念和人才管理缺乏活力等问题凸显。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制度是重要保障。一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要真正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重点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者口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同时,将人才选拔、评价、培养、流动等具体环节交给市场、还给用人主体。二是要深化投入和分配制度改革。要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性人才投入,要通过税收减免等引导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投向教育等公益事业,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要加快形成包容性增长和激励相容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效刺激政府、投资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