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第46、47项世界遗产。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双双被列入世界遗产。而丝绸之路项目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的项目。
随着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这条贯通东西的文化线路再度焕发了熠熠的光彩。作为一个跨越多国多省、遗产类型异常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新丝路
我国首个跨国申遗项目诞生
作为世界上卓越的长途交通网络之一,丝绸之路总长超过35000公里,构成了一条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近2000年来,丝绸之路上的繁荣贸易不仅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同时也成为不同区域文化思想交流的渠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纸张、西方的玻璃和红酒、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优良马匹等商品都沿着这条古老的商路输出。与此同时,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各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医药知识、农作物种植等也沿路传播。
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
据悉,丝绸之路项目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遗产。“文化线路遗产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林指出,早在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提出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标志着以“对话和交流”为特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已为国际所认同。“与其他文化遗产类别相比,文化线路遗产主要呈线性分布,并具有一定的长度;文化线路遗产的内涵极为丰富,综合价值十分突出,既有自然遗产也有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个体价值,又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还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拥有的价值。此外,文化线路是整体性遗产,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李林说。
本次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经过的路线长度大约8700公里,包括各类遗存共33处。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此次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
驼铃叮当、羌笛悠扬,“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不但丰富了我国的世遗类型,也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