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个人的毕业照”当喝彩(4)

【案例】“一个人的毕业照”当喝彩(4)

其实,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是有学术传统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在古生物学取得一系列成果。“澄江动物群”的发现、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辉煌成绩背后却是后继无人。据统计,目前古生物学会3000多名会员中,大多已经退休,实际在岗的已不足800人。究其原因,一是古生物学入行门槛高,起码要硕士研究生才能对所学门类有较全的认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耐心;二是受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奉行实用主义原则,“就业”成为专业是否开设的首要标准。

与古生物同样命运的,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历史、哲学、农学等一些基础学科同样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这些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国内外从事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而海内外重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很重视的学科,如果出现断层,后果不堪设想。而北大有勇气开设一年只招一个人的专业,薛逸凡能够有勇气坚持把“冷板凳”坐满四年,恰恰体现了其主动承担学术传承的坚守。

这种坚守,除了个人兴趣、天赋之外,我们所处的社会还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比如说,科研条件、生活保障、社会氛围,只有让愿意坐“冷板凳”做学问的人安心工作,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条道路。而不是担心浪费教育资源,担心本学科时刻要面临裁撤危局。

当然,我们谈学术坚守和就业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坚守对于就业也可以产生反作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入学选择了热门专业,到了毕业却发现热门已经成了大路货,没有竞争力可言。而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由于生源日益减少,但国家和社会又对其有刚性需求,最后,学生往往在就业和读研时占尽“天时地利”,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古生物专业不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正如网友所说的,这个女孩或许是幸福的,因为专业相关的所有老师都为她一个人服务。也许也有点不幸福,因为她哪怕逃一次课都不行,不是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吗?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别人只能是揣测。

更有意思的是,她所在的专业,是全国人数最少的一个专业,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战斗。这与一些热门专业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专业人数与岗位数的比例应该达到了一比数万,甚至一比数十万。众所周知,现在大学办专业,完全是市场引导,就业引导。哪个专业就业好,那么一夜之间,全国各校就会蜂拥而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直到严重饱和,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满大街都是为止。然后再去追逐新的专业。与此相应的,就是一些冷门专业受到挤压。我想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以前也不会一直是每年只招一个人吧。

的确,就业很重要,大学也要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问题是,这是不是大学的全部使命?如果是,古生物这种专业简直早就应该淘汰了,招一个也嫌多余。其实这正是很多人的想法,也是中国大学目前甚嚣尘上的办学理念。但大学终究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我承认,抛开就业谈高校办学,在现阶段是有些太奢侈了。但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把就业看作是兴办高等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那又是不是又有些太功利,太悲哀?

大学终究是需要一些闲情逸致的,就如同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有些趣味。对于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固然是谋一个饭碗,但如果把眼光再放得广阔一些,追求再高远一些,使自己的价值观、人文素养以及爱好、情趣方面得到提升,那么自己的人生,会更加完满一些。对于学校而言,所谓的闲情逸致就是树立师生对于纯粹知识的追求。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并不是说大学要完全排斥功利,而是说要分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就是古生物专业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人,也要继续战斗的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