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个人的毕业照”当喝彩(5)

【案例】“一个人的毕业照”当喝彩(5)

【启示与思考】

一个人的寂寞谁懂?我们应该为“一个人的毕业照”喝彩。

一边是一个人的专业、一个人的毕业照,一边是4500人的大合影,这样的对比让人感慨良多。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坚守,更能体现一些原始的大学精神,是一种对于孤寂的坚守,是对学术教育的负责;而无底线的扩招,虽然是“人人共享”教育成果,但却充斥着各种浮躁与不堪。

一者,一个人的毕业照,体现了大学教育尊重学科特点的理念。大学教育,尤其是像“古生物”这样的专业,应该是属于纯理科性的,而且,更多的应该是学术性,而不是职业性。同时,社会就业面也非常窄,这类专业不宜扩招。北大的元培学院,也确实做到了每年只收一个学生甚至不收学生。如此,也算是对这个专业的负责,更是对所招学生的负责。对比之下,许多大学都在盲目上着新的专业,而且,每当上一个新专业,都至少招两个班的学生,即便这个学校连这个专业的专职教授都没有配齐,也还是要创造困难硬上。

二者,“一个人的毕业照”坚守了精英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就应该是一种精英教育,对比下,职业教育才应该是大众教育。一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型人才走上社会,真正在毕业后从事于学术型研究的毕业生,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应该去接受与社会接轨更多的职业教育。然而,当下的大学却无疑把自己技校化或是专科化了。要建就要建所谓综合性一流大学,要招就招四五千乃至更多的学生,于是,今年我们将要面对727万的大学毕业生。

在扩招之前,我国每年招入大学生大约150万左右,扩招之后,这一数字变成了之前的5倍。然而,大学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1998年之前,我国高校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为1:7,那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非常近,没有老师不认识自己专业的学生的,也没有学生与自己系院的老师关系生疏的。然而在当下,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却成为普遍现象。如此教育质量,确实堪忧。

与此对比,北大为学术和学生不计成本。一个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北大仍坚持为其授课,这固然与北大充足的师资力量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学术的坚守。古生物专业绝非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毫无用处,而是在学术和应用上都有很大价值。北大在传承知识,也在默默地为国培养人才。这种执着,值得那些急功近利的高校反思。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话是对薛逸凡和北大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他学生和学校的有力鞭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