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是观照现实的镜子 学者谈“七七抗战”77周年(2)

历史永远是观照现实的镜子 学者谈“七七抗战”77周年(2)

中日历史研究:以细节掩饰战争性质纯属枉然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认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转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看,它是日本从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的转折点;从中国抗战史的角度看,它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八年抗战期间,每到这个重要的日子,中国都会有多种纪念活动,以唤起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近年来,围绕“七七事变”的概念,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解释。以臧运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相较于‘事变’这个表述,‘抗战’的表述确实能更好地概括和反映历史问题的本质。但是,历史研究也需要考虑约定俗成的因素”。臧运祜解释说:“‘七七事变’的说法,在八年抗战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被大量使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也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和绝大多数学术论著中被使用。”因此,学者们认为,“七七事变”依然是有效的历史概念。

中国学者早已注意到,日本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时,热衷于对各种难解之“谜”进行解析与推测,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有些日本学者甚至提出,如果不弄清“一个士兵为什么失踪”、“谁打的第一枪”,“卢沟桥事变”就永远是个“谜”。部分日本学者进一步为日本推脱罪责,完全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必然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对此表示反对,她强调:“所谓的对‘第一枪之谜’的纠结,完全没有意义,因为这一枪是打响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有权进行正当的自卫。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才是最值得强调和反省的。”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还注意到,日本学者在进行近现代历史研究时,往往过分在意中方公布的战争受害人数是否准确、有何依据。他认为,“一些日本学者过分强调对所谓细节的调查,其研究结论偏离了对其侵略本质的认识。”

显然,以芝麻掩盖西瓜,以精心挑选的所谓历史细节来转移人们对历史本质与焦点的关注,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认识的方法问题,而且直接关涉正义与非正义,不能不让人警觉到此类人物是否别有用心、另有目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