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道路”的命题受到世人的热议,呈现出多种思考和议论,甚至还出现借议“中国道路”,炮制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前景不确定论”等等论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本质上揭示“中国道路”演化的系统性与必然性。近日,就“中国道路”有关问题,中国社科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贺新元副研究员。

贺新元认为,“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社会实践一步步提出,是由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集体一步步解答并相继开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所当然成为“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

记者:你如何定位和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贺新元:在我刚出版的《中国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一书中,认为,“中国道路”是一个时空概念,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探索、生成、演化、延伸。这里的“一定的时间”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一定的空间”不仅仅指地理空间,主要是指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相遭遇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在时间上,“中国道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空间上,“中国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因此,“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应定位于1840年鸦片战争。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所当然成为“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按照一定历史阶段及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为标准,我把走过170多年的“中国道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四个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即为第一时段,是1840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80年,主要是各路仁人志士为探求救亡图存而做出的各种尝试与努力,虽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这些尝试与努力没有白费,对“道路”进行了不断试错式的探索,尽管这种方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换来了对“道路”的深刻认识和对正确道路的选择。这条道路就是仁人志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二历史阶段由中国共产党诞生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前人试错探索的基础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引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这一历史阶段可分三个时段,即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三个时段最终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国道路”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一次艰难而伟大的转型,即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社会,从一个封闭社会转变为一个开放社会,从一个传统文明社会(前现代)转变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始(确切讲是1840年)就已经开始,到现在已跨世纪而历经170多年。到今天,它依然还是一个未彻底完成的方案,依然还是一种“进行时态”。站在十八大开启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谈“中国道路”这一老问题,是想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以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行理性而深刻的思考,因为这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对学者历史责任感的一种强烈呼唤与思想拷问。

既然“中国道路”至今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那前进道路上必然就还会出现挫折与反复甚至是失败,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于已经历过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建设道路是怎样趟过来的,其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如何去分析总结?对于走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的路径如何开拓?同样是一个决定着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